|
|
发表:2001/6/22 0:33:48 人气:440
|
楼主 |
连理枝
我们学院有一个花园,叫怡园。怡园里有两棵树。一棵高大挺拔,是法桐,另一棵娉婷婀娜,也是法桐。两棵树相距不过四五米,枝干互相交错。每年夏季,两棵树生长得格外茂盛,树冠几乎合在一起,分不出你我。在繁杂交错的枝干中,有一段枝干将两棵树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连理枝”。 记得植物学里有一段常识:一般植物根系的生长范围要超过地上部分的生长范围。因此,这两棵树的根系在泥土里一定紧紧相拥吧。这使我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由于两棵树的形象对比鲜明,于是有人称之为“情侣树”。而且,在我们学院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年夏天下雨的时候,如果哪个男孩或者女孩在这两棵树下向自己心爱的人表白爱情,那么,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 我曾经尝试寻找有关这个美丽传说的证据,但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找到,更没有看到有那个男孩或者女孩下雨天在这两棵树下向心爱的人倾诉。倒是在一些美丽的黄昏,经常会有一对恋人在两棵树下喁喁私语,有时也会有一对互相争吵之后,一个迅速跑开了,另一个傻傻地呆在树下,仿佛不知发生了什么……少男少女们悲欢离合的故事似乎就在两棵树下上演着。不知这两棵树是否听懂了人类的语言,是否也因此靠得更紧,枝叶更加繁茂? 来的来着,走的走着,幸福的也依旧幸福着。我在寻寻觅觅中不断地考证着,希望有传说中的故事被我发现。 传说中的故事没有找到,我找到了另外一个与这两棵树有关的故事。 原来,这两棵树是我们学院的两位老教授年轻时一起栽下的。 五十年代初,我们学院成立不久,人才奇缺,百业待兴。于是国家从南方一些高校抽调了一批年轻教师前来支援L学院的建设。这两位老教授就是当初的一对伉俪。女老师姓姚,男老师姓杨。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北方,生活、教学和科研条件都比较艰苦。但他们没有什么怨言,而是专心致志地继续进行他们的科研课题——土壤学研究。 当年,我们学院还没有形成现在的规模,怡园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幽静、美丽。姚老师和杨老师就在当时实验室的旁边一起栽下了两棵法桐树,也就是现在怡园里的那两棵树。他们像两棵树一样在L学院扎下了根,兢兢业业,风雨同舟,他们也看着这两棵树一天天长大。 不久,杨老师因病去世了。临终前,他鼓励妻子继续把土壤学研究搞下去,尤其是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眼看着心爱的人离去了,姚老师痛哭失声。她失去的不仅是爱人,还是事业上坚定的支持者。原来,姚老师正在进行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科研项目,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国内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而姚老师又面临着经费短缺等许多困难。 然而,她没有忘记丈夫的遗言。她把丈夫的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试验田边,既有怀念,也有激励。怀念她相濡以沫的伴侣,激励她坚持把试验进行下去。 那两棵树长得越来越茂盛了。从婆娑的树影中还能记起他们当年风华正茂的身影。姚老师来到两棵树下,忽然发现两棵树已经长出了一段“连理枝”。 再以后的事情,我们学院的人就都知道了。姚老师的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已经坚持了20多年,出了成果,获了奖。而姚老师却积劳成疾,不得不住院治疗。由于治疗过程中需要化疗,姚老师的头发都脱落了。即使这样,在病情稍为好转的时候,她还以顽强的毅力参加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当她脱下帽子,在大会上宣读论文的时候,与会的学者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时光似水流,弹指一挥间,L学院成立五十周年了。与五十年前相比,L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中等规模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校园也变得更加美丽、文明。旧的房子拆掉了,新的大楼建成了,姚老师当年的实验室也早已搬走了。 搬不走的是那两棵树。它们依旧相知相伴,生在怡园,长在怡园。那个美丽的传说和相关的故事也依旧在L学院流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