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1/7/27 23:29:51 人气:188
|
楼主 |
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又有多少是出自名牌大学?
潇洒考一回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千万家长的心。日前偶闻新编民谣一首曰:”赤日炎炎似火烧,高考场中静悄悄;考生心内如煎煮,监考先生把扇摇。”觉得颇为耐人寻味。且不说该诗主题是什么,是说考制要改革,还是考场条件要改善,就感情色彩而言,无疑充满了对考生的同情和怜惜之心,大概十有八九是考生家长所编。本人对高考现象也略有微词,也想就此发几句议论。 目前的社会观念普遍以成败论英雄。考前如临大敌,一人考试全家紧张;考毕,则金榜题名者奔走相告,名落孙山者无地自容;每年还要报出一些考场上考生晕倒或落榜者自寻短见的新闻,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愚以为进入高等学府仅仅取得了通往成才之路的一张入场券,而有券在手未必就一定能入场,入场者也未必就一定能成才。先说“入场”,入校即入场。而现行分配制度却是双向选择。即使入校,但学而无成者也很可能不被用人单位看中。这与古代的科举制是不一样的。那时,读书是做官的唯一途径,一旦中举即可登上仕途,殿试高中便可入将封相,于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名利禄尽在书中。撇开今天的考试动机不谈,为名也好、为利也好、为国也好,倘若毕业后无人录用,连“堂”也登不了,还谈什么成才呢? 所以说,大学毕业也未必就都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就本人熟悉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好象真正用得上所学专业的还不多。真正既有才华又有成就者绝大多数还是在就业后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事实上,大学生也不可能完全对口分配,即使如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毕业生居然也同样不易找到对口的工作。报载,剑桥的毕业生还有靠打零工度日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秘书”的职位,也未必就能胜任。比如说“公关”和“人际关系”这两项恐怕就足够实践八年、十年的了。所以,许多大学毕业生分到企业后还远不如士生士长的“土老冒”实用。 即使分配对口,并获得最理想的位置,怕也未必就能成才,因为成才除了知识以外,还要有能力、信心、人格力量、适宜的环境等多种要素。试看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又有多少是出自名牌大学?实践证明未进过高等学府的却不乏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才。 我这么说并非宣传“读书无用论”,而是觉得目前考生和家长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金榜题名”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实在是没有必要。成才之路千万条,条条大道通罗马,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因而,考生尽可以“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潇洒考一回”或许倒能考出更好的成绩,而又不至于伤了身体。
作者:余逸 2001-7-11 21:05:0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