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1/8/18 18:05:51 人气:301
|
楼主 |
IT人才开发,中国应向印度学什么
IT人才开发,中国应向印度学什么?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长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要发展高科技是很困难的,而今天西方工业大国却要依赖印度来继续自己的信息技术。这无疑是个重要的启示,它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技术在经济落后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在美国加州硅谷,40%的新公司是印度人创建的。就是这个几乎1/2的人口是文盲的国家,却生产出了令比尔·盖茨吃惊的软件,根本原因在于对IT人才的成功开发。 人才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互联网业自去年三四月份以来,因大批的网络公司纷纷倒闭而暂时转入发展低谷。业界人士分析,互联网业“落水”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人才匮乏导致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而印度软件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告诉大家,大力发展IT教育,培养出大批低成本人才,是互联网业再次起飞的关键。 ——尖子教育造就了软件天才。西方的经济学家说印度人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用“泥腿”支撑起了印度的软件繁荣。印度在全世界赢得了培养高水平软件人才的声誉。在全世界各地,印度的软件工程师是最受欢迎的人才。残酷的现实证实了印度的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因为这个国家几乎1/2的人口是文盲。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2000年的软件出口近4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在199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的有关全球儿童现状的报告中,印度刚刚被说成是“全世界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国家”。那么印度那么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怎样冒出来的呢?其中的奥秘在于国家执行的教育政策。50多年来印度执行的是一种面向尖子培养人才的教育政策。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可谓是有识之士。他从50年代起就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样子,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信息技术产业大厦。印度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在这笔拨款中,用于高等教育的占1/3。印度人口多,每年在一万人中只要冒出一个尖子,就足以使印度成为世界上尖子人才的强国。 ——普及教育壮大软件队伍。几乎任何产业的兴起与政策的引导存在必然的联系。1984年拉吉夫·甘地执政伊始,印度政府便把计算机的开发当成了一件大事,他甚至因此而被戏称为“计算机总理”。拉奥执政后,政府又采取了许多新办法支持发展信息产业。国家的产业政策反映到教育上就是普及计算机教育。在马路边上,一块广告牌写道:“新经济将使你的孩子工作时拿的工资同你到退休时拿的工资一样多”。这是一所电脑学校竖立的广告牌。自从西方出现了“新经济”后,整个印度也都着了迷。除高等教育之外,产业化的职业教育为印度培养了大批人才、技术工人。印度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只需完成基础教育后,不用进行高等教育,直接进行职业教育就可实现人才培养,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和使用周期。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IT职业教育,采取各种各样的经营方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规模。赛迪资讯(CCID)在一份专题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印度,计算机职业教育机构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一般的中等城市也在上百家,每家机构的学员都在800人以上,每年能够培养出数万名IT技术人才。如此规模的人才培训,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其作用是多么有力。印度的计算机教育从小抓起,现在,印度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了电脑课,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据说,印度拥有世界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全国每年都有25万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几乎人人懂英语是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独有优势,使得印度人在开发研制软件上如鱼得水,没有任何语言障碍,这就大大加快了科研与开发的速度。 人才开发的“国际视野” 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比尔·盖茨断言: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是印度。竞争的优势使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世界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西门子、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印度的IT业人才流失也如同印度的软件业一样创造了世界之最。据说,在美国加州硅谷,40%的新公司是印度人创建的。随着美国每年技术移民配额从107500名增加到195000名,印度流向美国的人数不断增加。英国已将移民的配额增加到了9000名,新加坡、日本和德国正着手采取措施吸引高技术移民。发达国家将人才引进的眼光紧紧地盯住了印度的IT人才。一种估计是,在未来8年的时间内,印度需要培养150万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其中一半将出国。除了出国之外,印度的软件人才相当一部分将成为国内的外资机构中的“骨干”。西方公司十分懂得软件技术在未来的因特网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世界上很难找到比印度工程师更“价廉物美”的人才。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大学生,纯正的英语交谈,常常令美国公司的老总们喜出望外。大约有4万人目前正在远程服务业中就职。美国麦肯锡公司预测,IT行业在印度的年增长率将达到50%,到2008年,它将吸收70万人就业。 人才环境“无微不至” 人才外流有利于软件业与国际接轨,但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都纷纷抢夺软件人才的时候。人才的过度外流将有可能使本国的信息产业受到冲击。据统计,1999年,印度共有4.3万名电脑专业人员流失到了国外,2000年外流人员上升到了5万人。这一情况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高度关注。对此政府采取了得力措施,印度政府继续提高对包括教职工在内的IT专业人才的支持,政府宣布了一项扩大大学生培训、注重研究生和研究项目的计划。印度政府计划资助200名学生从事各学科的博士学位深造,将250所大学的科学系升级。 同时,印度的信息技术公司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自己的职工,它们把能够提供的各种优惠的细节都发布在因特网上。这些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化生活环境。二是提高福利待遇。三是鼓励员工发展。为了抵御国外公司的诱惑力,印度的一些大公司还在国外开设研究中心以便更多地接近顾客,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员工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由于措施得力,现在,在国外的信息领域人才归国的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已经回国来创建自己的企业。 向印度取“人才经” 目前,我国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只有15万人,比印度要少20万人左右。我国软件产业输给印度,根本原因是IT人才开发不力。作为人才开发,我们应吸取印度的成功经验,构筑科学的IT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 通过法律、政策的倾斜,营造IT人才脱颖而出的事业环境。首先应完善立法,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同时,政府应尽快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条例,保障国际高科技企业通行的股票期权制度在中国实现,使优秀人才的贡献与待遇密切挂钩。 通过超常培养,迅速壮大我国的人才队伍。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我国的计算机课程在不少人眼里不过是应景的陪衬和摆设。印度的做法告诉我们,信息科技“从娃娃抓起”实在必要,计算机课与数理化“平起平坐”应当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问题的应有之义,高考的“3+X”应改为“4+X”,将计算机课作为必考课、必修课。另外,对现有的信息科技人员的再培训也应当高度重视。要采用超越常规的方法,大量培养信息人才,运用市场规律,实行新的办学机制,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采取特殊的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依托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创办中国软件与网络技术学院,采用新的办学机制,按成本收费,从而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人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