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1/8/28 21:00:18 人气:458
|
楼主 |
一起走过的日子--回忆我出生以来二十年的流行音乐
(一个好友的音乐心情)
1979年。 *我出生 *齐豫在新格唱片推出首张专辑<橄榄树>。在初三那年执意把班级的联欢会取名为此,并当众献丑,那时我灰头土脸。一直都没有见过专辑,手头收集的是中新音像引进的齐豫的精选集,就是那种封面一个大头像的,同一系列的还有陈淑桦张艾嘉乃至周华健。齐豫的作品不多,因此才完美,就如同金庸只写那么区区的十四部。 *侯德健创作<龙的传人>。我记得第一次听是在叔叔结婚不久的新房里,那时录音机应该还算大件,记忆中那是第一首打动我的歌。如今叔叔的孩子都快比我高了。 *蔡琴被捧红,她仿佛一出道就那么成熟,以至二十年后还是优雅异常,自惭形秽之余逮谁冲谁抱怨某些人的不会说话。她的CD只买过<机遇>,在YS家听<民歌蔡琴>,当时以为这张CD满大街都是,事实证明判断错误。有时你放弃了可以轻易得到的东西或机会很有可能会付出更多的辛苦。<遇见>则是二十年后的蔡琴了。 *这一阵子香港的歌大抵只有粤语长版的主题曲了,前不久买了一张罗文的<射雕>,里面还收录了<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京华春梦>,这几天看创世纪,汪明荃竟是那么老了,不过老的很好。
1981年 *我二岁,大概上托儿所了,据我妈说我那时特乖,一天能喝五瓶牛奶,睡觉时也可以吃苹果。 *段钟潭开办滚石公司,至今它也是我最信任的唱片公司,会买他们出的精选,天知道他们赚了我多少钱!我还心甘情愿的! *张艾嘉推出<童年>,我牙还没长齐她已经可以和罗大佑一起耳目一新了。没买过她的专辑,只买过一张精选CD,很好听,真的很好听。<爱的代价>和<光阴的故事>都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1982年 *罗大佑 之乎者也 里面收录的<恋曲1980>和<鹿港小镇>虽然风格迥然,却一样让人无法呼吸。我在去年才买到大陆正式引进的磁带,今年则买了CD,前不久他在上海的演唱会被媒体炒的面目全非,我只好学习鸵鸟把头埋在沙里来听二十年前的音乐。 1983年 *苏芮 搭错车 对这张专辑的赞美之辞连篇累牍,但一直没有见过,又是一个遗憾。 1984年 *罗大佑 家 我不遗余力地寻找他的D版CD,至今只剩这一张国语专辑。不过它终究只是一张普通的专辑,远非<告别的年代>和<闪亮的日子>可比,后者属于精选,因此也就沾染了精选的毛病,总是有点别别扭扭。 *蔡琴 此情可待 连听说也是第一次,只是知道<油麻菜籽>,会留心的。 *齐豫 有一个人 这好像是她改投滚石旗下的第一张CD,前几天看到想也没想的买下,齐豫的表情有点茫然。 1985年 *红蚂蚁乐队,记得音乐与感情里有一个人发帖提到过,但我实在是不记得了。 *齐秦“引发国语乐坛最为巨大的一场音乐革命”,这不是我夸他的,是别人说的。我所接触的齐秦是从<丝路>之后的,没有了离经叛道的桀骜不驯,取而代之的是执着的似水柔情。事实上我也有他的<纪念日>,回头来听那时的齐秦,有些吃惊,原来他年轻的时候是那么的富有激情,如今的温柔是因为疲惫还是因为解脱? *回声 我看专辑的文案说当时台湾也是刚刚引进CD的压制技术,所以滚石精挑细选了五张制成CD,我买到它仿佛是了结一个心愿,作为三毛情结的一个纪念。 *张学友出道,在初中毕业之前,我倒是一直喜欢张学友的可惜对不住他的是只有他的两张专辑,还是上高三时磨同学送的,很喜欢他的一首歌,可是连名字都不太记得了,好像跟什么加州什么阳光有关系,有时还会哼。 *这一年,我该上小学了 1986年 *李寿全 8又二分之一 我真的是十分喜欢这张CD,虽然他的声音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他的曲风也只是平平,但是放在现在来听,我觉得毫不过时。 *李宗盛 生命中的精灵 买过一套二张的作品集,视为得意收藏。尤其是他自己唱的那张,实在不凡。弟弟冲我借,我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孩子不被别人重视。 *黄韵玲首张个人专辑 忧伤男孩 我对黄毫无印象,据说她是个百分百的才女。但真的是无缘,而且我真的也没听过什么让我喜欢的歌。不过万芳的一张专辑是她制作的,相当出色。 1987年 *我大概二三年级,我记得我有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本,上面贴了很多小人儿,抄了不少歌词。 *张洪量还是新人,首张专辑 祭文 我等着路路给我买<情定日落桥> *齐秦出版了<狼2>,我没找到他的什么“狼1”,是我没找到还是什么别的原因?高三毕业,路路送了我他的黄金十年精选辑,果真是十年了,里面现场版的<大约在冬季>,绝了。 *滚石出版<快乐天堂>合集,华健终于出声了!可惜我只在滚石的网站上见过封面。 *华健推出<心的方向>我最喜欢<眼眶之中>和<我不要知道未来>。可惜他的D版CD特别少见,“华健老兄”上经常有人因为无意觅得<最后圆舞曲>而沾沾自喜,而我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只有乖乖买上海声像引进的磁带。记得他在大连演唱会上说“我出道至今十三年”云云想必就是从此算起吧。 1988年 *罗大佑 爱人同志 我很奇怪我买的和在CDBOOK看到的不一样。按理这家D版商出的还是挺有品质保证的啊。后来才知道我那张是香港版的封面,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台湾版的。 *黄舒俊 马不停蹄的忧伤 我记得看到“雁渡寒潭”的ID,吃了一惊,以为是从红楼梦里脱化而来,后来才知他定是个黄的铁杆歌迷。 *陈升在滚石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当时滚石的负责人是张培仁。没办法,我还是喜欢他的<小雪>。很喜欢他的另一张CD,有<风筝>和<宝岛台湾>(好像是这个名),很开心他在文案里提到刘若英。 *齐秦的虹音乐工作室成立,并一手包办齐豫的<有没有这种说法>,第一次听到<答案>却是听万芳唱的。 1989年 *这一年很敏感,我却什么也不记得,才四年级而已啊。 *齐秦在这一年才出了<纪念日>,红色封面,很特别。 *赵传,童安格,瘐澄庆,张雨生,小虎队等诸多名字逐渐地崛起,不过我没有找他们专辑听的习惯,只有张雨生去世之后挑了二张精选以资留念。 *潘越云也在一直唱,但我只有她一张唱片,听的少,还是不说了吧。记得前几年她出过<拍拍屁股去恋爱>,当时不知道她以前什么样子,现在知道了,也明白为什么当时钟爱阿潘的人大跌眼镜。 *八十年代的香港歌坛之于我是绝对陌生的,潭咏粼,张国荣,徐小凤,梅艳芳,林子祥,叶倩文,陈百强。虽然名字并不陌生,但是他们根本不在我的记忆里。对他们的概念也终究停留在一知半解。我相信有特别多的人还一如以往地喜欢着他们年轻时喜欢的歌手吧。 1990年 *薛岳去世。至今为止我记忆里只是很久以前听到几句他的声音。当时根本不知道他是谁,只是一直记到现在。而现在,也终究见不到他的只言片语。去年滚石举行了纪念他去世十周年的演唱会,想必热闹非凡。 *林忆莲首张国语专辑<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发行,我只买过她脱离滚石的<至少还有你>及<2001莲>,我喜欢有洗心革面模样的她。 1991年 *我小学毕业上初中了,直到那时我还没有足够的零用钱来买磁带听。那时是否有CD我也不知道。其实这些也根本算不得回忆,我只是在长大之后才回头听我小时候流行过什么东西,可是如同时间回不来,感觉也完全不一样了。 *这一年罗大佑的音乐工厂出版了<皇后大道东>,不久前买到,真是精彩。 1994年 *我上了高中,从陶松的节目里知道了达明一派,BEYOND,罗大佑,陈升,小虫,以及更多的名字。但达明一派早在90年就解散了,黄家驹也早就死了。也听他们的歌,买过BEYOND的三盘精选后来转手送了刚迷上吉它的弟弟。不过他们的歌是真真正正打动过我的。看<笑看风云>时,陈松龄跟在郑伊健后面一句话不说的时候响起他们的声音,真是好极了。达明一派的专辑就更不好找了,一次看一个人发帖自己找到了一张,并得意洋洋地列出曲目,让我艳羡不已。 1995年 *高中的时候其实一直在听滚石一些小女人的歌,苏慧伦,辛晓琪,许景淳,赵咏华,李度,杨乃文,顺子,黄嘉千,太多太多了,记不得了。 *四大天王扑天盖地。不过我还是喜欢现在雷颂德身边的黎明和作了爸爸之后的张学友。我买过好几张黎明在SONY期间的专辑,我觉得挺不错,而且黎明的POSE摆的是越来越好了。 *之后王菲大概开始在我们的耳朵边出现了,尽管我是这几年才听她的,但好像我们上高中那几年她着实在风光着。我想她的专辑我还会继续买下去的。 *邓丽君去世 1997年 *我上了大学,终于来到了现在的生活状态。我觉得终于不必回忆而可以记叙是件挺幸福的事。不过头疼的是我发现听歌和电影越来越血肉模糊的难以分开,无论是歌手越来越多的转向电影,还是对电影原声带的关注,以及电影配乐的浮出我的生活。 *我提到的所有专辑都是我钟爱的,或听过的或向往的,但我绝不是在一出生就知道豫,更不是刚上小学就听罗大佑,以前或许也随着大人们听过,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则完全是在大学之后了。 *新人辈出,或是旧人突然走红,都是很平常的事,我也没有力气一一细数,抽屉里每一张专辑背后都有一个对于我很特别但对于别人无关紧要的故事,而且我发现写的实在是太多了,于是停笔。 2001年 *所谓的新世纪,好在有那么多声音充斥我们的耳朵,梁咏琪,莫文蔚,郑秀文,陈晓东,任贤齐,王力宏,阿牛,数不胜数,历久弥新,关于怀他们的旧就等我的女儿来完成吧。 一起走过的日子
|
|
|
----------------------------------------------------------- 我带着冒昧的笑容 翻开历史的汗青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段空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