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1/10/9 3:00:53 人气:592
|
楼主 |
滔滔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多少的金戈铁马,狼烟征尘,政权变更,朝代兴衰都在她的眼里发生。二十世纪三十十年代,一个曾经对中华文明顶礼膜拜的国家,悍然对这古老的土地发动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大地在铁蹄下颤抖,人民在刺刀下呻吟!中华民族危矣,中华文明危矣!从未在外族侵略下屈服过的炎黄子孙哪会跪倒在倭寇面前!四亿人民爆发出的能量是任何侵略者都无法能抗拒的!此时,最能代表人民的力量的莫过于滔滔黄河!于是,一个伟大的作品诞生了——《黄河大合唱》。她是对侵略者的控诉,她是对侵略者的愤怒,她是对侵略者的不屑,她是催人民起来抵抗的号角,她更是全中华民族对侵略者发出的怒吼! 改编成钢琴协奏曲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不可避免的加入了政治的因素。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是中国最优秀的音乐。我不想太具体的谈这首伟大的作品,每次聆听我都会为那空前的民族凝聚力感动。你听,第一乐章的如黄河般奔流的音型,坚定如纤夫的脚步的节奏,那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写照。而第二乐章的大提琴深情奏鸣,那是对祖国五千年的文明的讴歌,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这次面对前所未有的强敌同样不会屈服!第三乐章阴暗低沉的音色是侵略者给锦绣河山带来的乌云,但这是暂时的,它不会长久,因为人民已经觉醒,任何侵略者在四万万人民面前都会发抖!一声雷鸣,锤击般的钢琴声是人民不屈的意志!第四乐章里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先是坚定而轻声的在钢琴上奏响,逐渐的她在壮大,各种乐器的加入那是全国上下的抗日烽火在点燃!最终,这汇成一支全乐队齐奏的凯歌!在不断的重复中,走向辉煌的胜利!! 听这首令人激动的乐曲,有时候更多的想起由此上溯两千年的汉唐盛世。历史没有重复更多的是相似。每次中华民族被外族入侵都是内乱的结果。乱则弱,弱则衰,最终不可避免的被异族入侵。遥想强汉盛唐。秦末,楚汉相争,虽无举鼎之力的刘邦笑到最后,建立至今仍称汉人的大汉帝国。建国之初,就面临北方强敌匈努,当时汉朝刚立足,内要休生养息,消除外蕃,巩固政权。多年战乱,人民穷苦至极,国家空虚,皇室连一样的毛色的四匹拉车马都找不出来,不得不用牛来代替。面对匈奴的每次入侵掠夺只有忍让。但忍让并不是就此罢手,收缩是为了更强的打击对手。经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始,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手段,给农民最大的自由与最小的赋役。并大量使用新科技新技术,在加上皇室上下节俭,到汉景帝时,数十年间,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口达到五千万!史称“文景之治”。记得有一位研究东西方比较史的外国人说过“在西汉鼎盛时期,罗马一个贵族的生活质量甚至比不上一个在长安生活的门吏”。国家再也不用为马匹发愁,大量的马匹在部队中使用,并建立了历史上汉人最强悍的骑兵部队,足以于匈努对抗。汉武帝的出现,使这些物质条件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驱逐匈奴的历史性任务也就安排在汉武身上。一时间,风云际会,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等这些杰出的军事人才都汇聚在汉武周围。这为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以出身用人,只以才略取人,如霍去病。那时的民族精神是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霍去病的话足以代表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出击的时候到了!三次大的战役行动不想赘述,最终将逐水草而居以掠夺为生骚扰中原数百年的匈奴分而化之,一支被远逐欧洲。一支内附中原定居,再也不能兴风作浪,直到数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才又乘乱而动。将匈奴消灭的直接后果是,由此打通著名的丝绸之路,东西方的交流得以实现,大汉帝国的疆土大大拓展,边塞人民再也不用流离失所。那时的威风用一位出使西域的使者话说就是:犯我大汉威者,虽远必诛! 手打酸了。酒后一时所想,写了这么多,还有许多未写,可已太晚,下次有兴再续。
谢谢! |
|
|
-----------------------------------------------------------  咬人的老虎不会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