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3/19 7:50:43 人气:206
|
楼主 |
桥
自从在画报上看到那座奇妙的钥匙桥后,心儿,就莫名其妙地牵挂起来。与朋友同事聊天时,也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到那座桥,其向往叹羡的程度,谁人都以为我正筹谋着一个重要的约会。冬天过去了,春天又过去了,夏天顶着骄阳也已经来到,我已经等不及,等不及那样一种折磨的等待,天若有情天亦老,纵然天地不老,老去的却是那颗等待的心。
于是,一个烟雨凄迷的早晨,我踏上了这座心仪已久的桥——周庄双桥。
撑一把小伞,坐在湿漉漉的桥头,猛然发现,前后左右在雨中静静蜷伏的高檐大屋,跟我的雨伞颜色多么相衬,那样一种洗却尘埃但又朦胧别致的浅灰色,深灰而跳跃着的,却是脚下的这座钥匙桥。因为下雨,游人不多,雨丝密密地插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荡起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圆心,沙沙沙的雨声使天地间显得空廖而沉静。我抚摩着青青石板上光滑的石纹,想象着,从它身上走过的数不清的男男女女,想象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想象着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的梁祝,一瞬间,仿佛时光倒流。
桥,是不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学情结?
在我的视线外,有一个这样的镜头。一个不再年轻的女子,徘徊在一座窄窄的木桥上,撑着一把粉色的纸伞,目光尽处是一棵樱花树,纷纷扬扬的樱花瓣在雨中飘洒,树旁有一间小屋,小屋的窗口正对着木桥。女子就那样痴痴地望着,樱花瓣雪一般飘落全身……那是异域,那是日本,山野外的木桥,是一道堑渊,这样的故事,没有结局。
也许,在人们的心目中,桥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象征,是环境变迁的拟化,是已知和未知的交叉点,是人和自然磨合后的句号——既是结束,又是开始。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桥的身影。电影《卡桑德拉大桥》上的生死考验,行将短裂的大桥承托着整列火车上几百条鲜活生命,人性的美恶丑在桥的背景下绞缠碰撞,令人惊心动魄;《魂断蓝桥》演绎的凄美爱情,唤起了人们复杂的情感,忧郁、沉醉、激动、痛苦、向往;《廊桥遗梦》的激情和遗憾,真诚和无奈,都让那座著名的曼德逊桥给予记录和保存,并在桥上得以释放和消融,罗伯特·金凯的廊桥遗梦,一直伴随着他走向生命的终点;杭州西湖的断桥,是许仙和白娘子幽会的地方,千古传唱,成就了历久不衰的《白蛇传》。
桥隐喻的东西,令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们竟相折腰。
在我的眼里,桥是美丽的。很早很早以前,读过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时心里留下了这样的感觉,一幅留白很多的水墨画,一巾绣着墨绿竹叶的手帕,杏花烟雨中打着雨伞的漫步,熏熏的微风掠过早春的绿草。就象这座钥匙桥,总能给人一种遐想。
走在桥上,似有无穷的婉约,无尽的情思,无边的喟叹,它是繁华喧闹后面的一道别致的景致,是绮丽尘嚣下古朴休闲的静谧。我觉得,只有站在这桥上,焦躁、烦闷才会暂时消失,它给了我宁静的心境和清晰的思考,使我清楚观照内心世界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真实地触摸捕捉风雨中缕缕如飞的悟道。站在这桥上,有一种天幕之下、唯我独存的强烈感觉。
现代的都市,再没有令人产生别样感觉的小桥了,有的,是越建越现代化、越建越漂亮的大桥,珠江上就有这样五座横跨南北的大桥。入夜,桥上的灯光和天上的星星相接,璀璨夺目,灼灼生辉,象天河降临人间,诱人遐思。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雄伟、壮观、力量完全代替了宁静、古朴、澹泊。
人车走在桥上,感受到的是沸腾的喧闹,快乐的丰饶,而想得更多的,恐怕是如何快点到达对岸,不要被人流车流堵在桥上。每一次在桥上堵车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叹油然而生,桥上的人群,任凭最好的想象力,这时也不会想到桥下恣意流淌潺潺东去的景致。
到一家新开张的茶艺馆吃饭,惊喜地发现,门厅后面竟然是一大片江南景色,亭台楼阁散布在形状各异的水池上,水池里有摇头摆尾的金鲤鱼,有摇曳生姿的荷花,有奇形怪状的瘦石,还有搭建在水池之间的玲珑小桥,清清的水经过机器的动力,从这边哇啦啦地流到那边,幽静古雅,朴趣盎然。往那一站,所有的烦闷燥暴全留在门外。茶艺馆的设计者用心昭然,风尘仆仆的人们来到这样,想必能卸下心灵的羁绊,抛却尘世的压抑,重温纯静和纯粹,让闹市中麻木的身体和思想重新活跃起来。
也许只有这里,才是滚滚红尘中的最后一块绿地了。尽管名叫大红袍、铁观音的房间,还是隔挡不了猜枚斗酒的吆喝声,尽管走出茶艺馆的门外,生活的琐碎和杂乱,又会继续侵袭,但是,小桥流水的情韵,仍然让人有了一个品味自我、松弛神经、沉静过滤的好地方。
于是,我对自己如此执着于周庄钥匙桥,有了更好的解释。我甚至想象着,在一正一横紧紧相依的双桥上,肯定曾经发生过一个动人故事,他们在桥上邂逅相识,在桥上相知相会,他们纯洁空灵的爱情,就象依偎在一起的双桥,向世人昭示着真情和美好。
这个故事,藏在我心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