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3/30 11:23:08 人气:104
|
楼主 |
高学历者的就业“困惑”(转摘扬子晚报)
高学历者的就业“困惑” 2002年03月27日 研究生胡小姐最近有点烦。今年7月将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她,现在接到了两份录用通知:一份来自某外资银行,一份来自一家国有企业———她一直在犹豫,不知到底应该去哪一家。外资企业的培训体系和薪资水平自然没话说,不过似乎不怎么喜欢研究生———招聘说明上当然不会注明“不要研究生”,但实际上有些名列世界500强的大公司,确实没录用一个研究生;而录取胡小姐的那家外企,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出的工资一模一样。国企就不一样了,在招聘时,特意注明要高学历的,而且,研究生进单位后,工资水平也比本科生高,“确实被当作了研究生”。多读了几年书,是否表明工作能力一定强呢?多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究竟能否在工作中派用场呢?对个人来说,学历高了,在人才市场上究竟是增值,还是贬值?
外企招聘者:不要最好的,只要适合的
汪建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员评估经理:不要最好的,只要最适合的,这是我们公司所奉行的招聘准则。
在很多人的猜想中,大牌企业精英荟萃,招收的也肯定是“名校毕业生”。但实际上,学校的品牌,根本没有列入“通用”招收员工的考虑范畴。“通用”招收的员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操作工,多在中专、高职和大专毕业生中选拔;另一类是高级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一般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和春秋季人才市场上挑选。招聘应届大学生时,我们不考虑学校的品牌,也不考虑学生的成绩,而是通过一系列测试,评估应聘者是否适合我们的企业价值观———团队精神、安全、以用户为中心、诚信正直、不断改进和创新。
有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简历上门门功课90分,但在团队训练时,一言不发,只管自己———像这样协作能力差、明显不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人,即使学习成绩再优秀,我们也不会聘用。也有一些名牌院校毕业生,才华出众,但心气甚高。有所著名高校,每年都有毕业生到我们公司就业,但几乎每一年,他们中都有人对待遇或职位不满,提前结束合同,另谋高就。以后若再招收该校的毕业生,我们恐怕会三思而后行了。虽然他们才能卓越,但“通用”是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保持人员的稳定。我们情愿招收那些才能略低,但忠诚度高的员工。
国企招聘者:高学历往往“有价无市”
顾先生某国有电脑公司副总经理:我们公司今年主要招聘内部网络维护人员,挑选对象是高职或大专应届毕业生。没想到,前来应聘的人特别多,而且绝大部分是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甚至还有两个博士生,这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我对那两位博士说:“你们绝对是大材小用!我只要懂得基本网络维护知识的人就可以了……他们必须做公司的勤务员———哪个节点出了毛病,他们必须及时维护、修复,而且要随叫随到。说实话,做这种工作,不是太委屈你们了吗?”谁料他们却说:“没关系,我们就是要迎接各种挑战……”我的妈呀,我怎么也看不出这种工作有什么挑战性!
其实,我不想要高学历的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我们是国有企业,一定的学历必须给予相应的报酬。维护人员做的虽是同一种工作,但因为学历不同,获得的报酬就会不同。在我们公司,一般大专学历的维护工月收入为1500元,但如果是硕士生或博士生,他们的收入起码翻一倍!你想想,从成本上来说,我当然更愿意用低学历的人———因此,表面上看,高学历者虽然没有贬值,但往往“有价无市”,实际上也是一种贬值!
社会学专家:劳动力要接受市场检验
胡守钧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学历学生在就业中碰到一些困惑不足为怪。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任何劳动力都要进入市场接受检验。只有当你的技能符合买方需求,你的市场价值才会被认可。企业寻求的往往是最适合的人才,而未必是最好的人才,比如操作机床,高级技工就要比研究生来得强。另外,读研究生的同学也要有“风险”意识,因为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市场需求会有一个磨合过程,制定计划只可能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作一定的预测,但市场总在变化、波动,预测会有偏差。所以研究生毕业时的“短缺”和“过剩”都很正常。
因此,我们要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涵义,正确面对供求关系。许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能力,而并非学历的高低———高学历学生平时搞研究时不要局限于课题本身,更应该通过这个过程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他们要有积极的态度,盲目的优越感要不得,应该主动寻求市场信息,即便找了10家单位不成功也没关系———不妨把它看作是熟悉市场、调整自我定位的好机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