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8/8 12:11:06 人气:72
|
楼主 |
(转)两张账单
1998年我考进了重庆师范学院。9月10日上学那天,父亲把东拼西凑甚至卖牛换来的"血汗钱"放在我手里,深有感触地说:"娃子,这大巴山穷山沟里,你就是咱们全村的希望呀,在大学里多为村里争口气。"父亲声音有些嘶哑,目光深沉,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一晃两年半过去了,父母亲苍老了,我却长大起来。 那天在系办公室领取贫困助学金,辅导员老师递给我一封信,信封是洁白的那种,印有当地邮戳--是一封家书,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原来家书是一张账单: 去年收入情况:谷2000余斤(两亩地),卖出800斤得388.00元(政府收购价48.5元/100斤),卖鸡蛋100个得50元(每个0.50元),卖猪仔4头得465.20元,母亲卖小菜100元,父亲退休金200元(学校财政亏空欠900元)。共计1203.20元。 支出:还贷款900元,农作物投资100.50元,村提留280元(700斤麦子抵价格40元/100斤),建校费每人50元(4人)共200元,照明电费6.60元(1.10元/度×6度),人情往来送礼50元。共计:1537.10元 收支相抵得:-333.90元。 信末附上一句:一家人的日子再怎么精打细算,还是过不过来。咱穷人家孩子,在校可要好好学习,前途靠自己创造呀。为完成你的学业,我过完年后南下广州,找份养家糊口的差事…… 合上家书,我心里一紧,我仿佛看到退休后的父亲在悬崖边砸石头那滚流的汗水,想起了雨雾中母亲弓腰在菜园剪锄苍老的背影,我总免不了泪流满面。 回到寝室,我心里像压着一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这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压肿了父母的双肩,也紧紧系在我的心口。我知道这是父母亲的一筐筐鸡蛋、一担担小白菜换来的。对于贫困父母亲的儿子,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春节过后,我已打好把这笔助学金寄回家去的主意,在汇款单的附言里我留下了这张清单: 大学二年级收支情况如下: 支出:学费1700元,班费20元,生活费110元/月×10月=1100元,英语四级133元(补习费110元+报考费23元),计算机报考200元(全国二级150元+市二级50元),普通话测试35元,买基本生活用品22.5元,买《活着》一书18.90元,补衬衣、棉袄5元,同学生病捐助20元。共计:3254.40元 收入:助学金300元,三个家教共2050元(家教工资按15元/小时计算),寒假派送玉兰油150元(派出一个得0.15元),国家补助64元/月×10月=640元,稿费250元,奖学金8元/月×10月=80元。共计:3470元。 收支相抵得:+215.60元。 写完这些文字,我想起了流沙河的一首诗:"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我仿佛感觉到流沙河笔下的那只蟋蟀就在乡村的黄土地里唱,是父母在那片土地上"竭其地之出,禅其庐之入"地把我送出了大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