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12/8 20:51:04 人气:489
|
楼主 |
由心造境,万物止亦!
《辞海》释“静”:一为“平静、静止,与动相对”;二为“没有声响”;三为“安详、贞静”;四通假为“净”。我觉得第一种解释指外状,第二种指声音,第三种指内态,第四种指根源。 树欲静而风不止,仍然是停*在表面上。树因风不止而求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一个修行很深的人,也不是不动。从宏观上看,“从地日行八万里”,他在动;从微观上看,他的心脏、脉搏分分秒秒都在运动。懂行的人确信他在静修,“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是因为其心静。同理,树因风动,而其实却静。任尔东西南北风,静卧枝梢绿丛中。树上的枝叶依然茂盛,照样开花结果,如同修行者一样(有时也弄不清谁是谁——树与修行者),求其宗旨而无视形式。一只受苦精蛋,外壳静然而内部生命蠢蠢欲动;一颗拉掉索的手榴弹,冒着白烟丝丝作响表面却安详平静——倾刻就铁片飞溅;一块受感染的肉,里面却蠕动着蛆……外形动的未必不静,外形静的未必不动。 把静解释为没有声响,只是从事物的表面而言,在艺术方面有韵律的声响也能表现为“静”。如《二泉映月》《夕阳箫鼓》等名曲,正是通过“响”来表现“静”。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更是以鸟声来反衬山的幽静。 静也有“安详、贞静”之意,确系本意。山谷鸟鸣,有微风掠过,树叶婆娑;倚石听泉,汩汩淙淙;偶有鸟啼,如一石破湖镜,涟漪泛泛;又如白雪皑皑,天地白若绵,酥若奶油,无一丝杂色掺入其中。此时此地,有谁忍心踏破这份贞静? 哪怕在闹市,人涌如潮,噪声鼎沸,却可视而不见。…… 求静甚于求财,财只能益于眼而劳损于心。常言道:瞎子见钱眼也开,得钱者心花怒放,还有手舞足蹈者,异常亢奋引起心跳过速,血压升高,此乃直接损心也;还有获利之后,富而生淫欲,先是小赌小嬉,随着财富的积累,生意越做越大,先前的“小”也随之变大,原来的一切都将随之而变,物极必反,变到一定的限度,钱财的“积木”会随着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极限,轰然倒地——古往今来,有几位大亨能善始善终?钱虽然是好东西但也不能带来一切。钱,能救缺钱人出苦海又能引诱有钱人进苦海。还有众多无钱而求钱者,不择手段挺而走险;不少豪富欲壑难填,场面上冠冕堂皇背地里杀机四起,最终皆因钱而伤心伤身。 求静则不然。静非外界所有仍心之至宝,非巧取豪夺而是心诚心纯则获。它如草上露珠,眼可睹而取之则难矣,只可远观而不可近亵也。静又是人人可获,多少全在于个人的操行。静虽无价可标,但有益于身心,首要推有助于健康。静的心情,不是要求逃避闹市而躲进深山。心静者身处闹市仍心平如镜,心不静者就是躲进深山老林也是心跳如潮。静,如纯洁之空气,可怡人怡心,求静,在与不求世上凡俗的过程上同时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不求凡俗而另一方面又在求静求纯。求静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有益于身心。求静的过程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缓缓而流。求静的结果令人满足的仍是一份更充实的宁静。这种充实不会令人一惊一怍,也不会人满足,得到一份宁静就似登上一座山峰,便可以看到更广阔无垠的空旷和深邃,更为广袤的宁静。 生在两千多年的老子、孔子居然能活到七、八十岁,不得不令人深思,衣食住行绝对比不过皇亲贵族,然而,论心境,那些王侯将相们却没有老子和孔子那么博大精深,他们虽然思想丰富而活跃,心却似长流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孜孜不倦地追求。滴水穿石,不在于急功近利,而是一种无为中的有为。求静,是一份心安理得的宁静,大智若愚、深水不响之道理便孕含其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