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情感世界 >> 情感激流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专访李银河:同性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
号码:100625
呢称:
零点乐队
等级:0
积分:15
主题:3
回复:7
注册:2000/7/22 8:39:04
发表:2003/1/17 13:45:14 人气:150 楼主
专访李银河:同性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

  采访/文字 独孤秋秋

  编者按:李银河,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并于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浪观察:大部分的普通民众都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病态,或者是变态。需要得到医生的医治。是这样的吗?

  李银河:我想这是不正确的。在2001年4月20日面世的一个有关精神病的手册上,正式删除了有关同性恋的内容。这个情况,中国中央电视台也做了相关的新闻报道。这表明了中国在同性恋方面的看法,已和国际持平。关于同性恋不是疾病这一论断,是有关专家对照许多对同,异性恋人的心理状况得出来的。一般的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程度都和异性恋者相当,没有什么特别的。

  新浪观察:那么同性恋是怎么产生的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同性恋人群的出现?

  李银河:在同性恋的产生上,学术界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定论。一般地说,可以分为先天说和后天说两类。先天学说的学者认为同性恋者在生理构造上存在和一般人的差异,包括(1)胎儿期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蒙因素。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而非精神的东西,先天决定了同性恋者的形成。另一种持后天说的学者从社会建构论出发,认为是后天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环境因素)造成同性恋的形成。同性恋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古罗马其实可以说是同性恋的一个兴盛时期。那时一般的成年男子除了有几个亲密异性朋友之外,都会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少年男性亲密伙伴。实际上,从整个动物界来看,同性恋不光是人类才有的现象。在人类的许多近亲如大猩猩中都可以找到同性恋的现象。许多学者据此说明同性恋其实是天然的,天生的,正常的现象,无可厚非。

  新浪观察:不论同性恋正常与否,我们都不得不注意到它与艾滋病紧密联系这一现象。您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同性恋人群会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艾滋病发病率?

  李银河:这个现在倒也不一定。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当年艾滋病在男同性恋者中被发现,而且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播极快。而在女同性恋者这种情况出现得相对少得多。这主要是和男同性恋者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在一些学者和政府宣传的作用下,男同性恋者对他们的可能造成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艾滋病的发生也降低了不少。在国内,现在艾滋病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卖血,静脉吸毒,然后才是男同性恋者人群。男同性恋者人群艾滋病发生率比起国外还较高。为什么同性恋人群会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艾滋病发病率,我想这主要和同性恋伴侣之间没有太稳定的受法律保护的关系有关。他们的性伴侣一般经常更换而且关系比较复杂。这都是艾滋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原因。在这点上,我主张给予同性恋者以婚姻。已有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这点,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同性恋者以婚姻的权利。

  新浪观察:能介绍一下国外的同性恋者的婚姻吗?这种婚姻能多大程度上的改变他们的现状呢?

  李银河:在北欧几国,如芬兰,挪威,瑞典等都有了有关同性恋者婚姻或类似婚姻关系的法律条文。另外德国和法国最近也颁布了相关条例。在美国的一些州,也有对同性恋者权利的保护条文。当然,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州立法,一些州甚至视同性恋为违法行为。一般关于同性恋者的婚姻或类似婚姻的规定,对他们在彼此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身后财产继承,共同领养孩子上都有相关保护,对稳定同性恋者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至少是正常对待不受歧视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国内虽然说是不说违法,而且和西方对同性恋者的传统压迫来看也是温良得多的社会态度,但没有相关保护或承认的条文。承认同性恋,给他们以合理的权利,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多元化的进一步体现。

  新浪观察: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些报道,说国外有基督教徒向政府抗议,拒绝把孩子交给同性恋者抚养,以消除由此给下一代带来的不良后果。

  李银河:其实这个怎么说呢,一直争议很大。不仅是收养小孩,包括工作什么的,都比较受歧视。我认识的一个国内的同性恋者,因为暴露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的老板限他在三个月内找到新的工作。这还算好的了。而且当事人根本不能去告他的雇主,不能因为他是同性恋就歧视他,从而剥夺他工作的权利。怎么告呢?根本没有相关的保护或反歧视法律条文。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福柯说:“一个同性恋当大学教授,某种程度上和一个秃顶的人当教授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差别。”除了他所专长的领域,难道他会对他的学生怎么怎么样吗?难道他会把他的学生全教成同性恋吗?这是比较荒唐的担心。福柯现在在西方社会比马克思还有名,这是一个有趣有现象。

  新浪观察: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好象同性恋者的行为成为越来越可能的现实。不知您留意到了没有?

  李银河:是这样的。我记得好象有谁给我说过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十个网站中就有三个是同性恋的。这里有更新率,浏览量等多项指标。我自己的感觉是同性恋者在网上都挺活跃的。不用再躲躲闪闪,可以自由交流寻找同类。

  新浪观察:按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同性恋成了主流,反而异性恋成了少数?

  李银河:这个担忧应该还是不必的。据资料显示,不管一个社会的整体环境是特严还是特宽,同性恋人数的比率都是控制在一定的数上,基本上呈一个不变数。而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一般大城市的同性恋比率较平均水平会高此。象美国平均约3-4%,但纽约的水平就超出了这个数。再比如香港,同性恋水平达到10%。好象同性恋人群更喜欢城市生活。

  新浪观察:翻阅资料,不时会发现一些国外知名人士因自己的性取向而遭受不幸的事。如英国著名文学家王尔德,如不久前被袭击的巴黎市长。

  李银河:国外对同性恋也有歧视,而且曾是相当激烈的。象希特勒,曾想要消灭所有的同性恋者,对他们进行了毁灭性杀害。还有以前的教会也大力打击同性恋,认为同性恋是可耻的,是不伦的,违反教义的。每年的6.29,国外都会有同性恋者举行的自豪游行,纪念他们的反抗运动。这里有许多同性恋名人的不幸例子。如柴柯夫斯基,因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后来受到一个贵族审判会的审判,被迫自杀。其实同性恋的杰出人士很多,还有象达芬柯,米开朗基诺,王尔德,福柯都是同性恋者。西方国家总的来说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向理解和尊重在发展。他们的同性恋可以在公开自己的身分的情况下竞选市长,甚至有国会议员也向公众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在国内,相关的保护和承认条例还几乎没有。在此,我还是呼吁给社会能给同性恋者以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和应有的尊重。承认他们,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更加文明和进步。
 
-----------------------------------------------------------
飘过的红枫叶---
号码:100276
呢称:
既往
等级:0
积分:0
主题:0
回复:9
注册:2000/6/29 12:23:43
发表:2003/1/17 13:47:50 第1楼
释疑同性恋十点谬误





谬误1:同性恋男子性骚扰儿童。

事实:这种观点已反复被科学研究证明是错误的。基于一系列的研究,性侵犯领域内的专家们得出结论:骚扰儿童在异性恋男子和同性恋男子中发生的频率是相同的。绝大多数骚扰儿童的是异性恋者,通常是受害儿童认识的异性恋者。

谬误2:你可以通过衣着和举止判断出同性恋。

事实:有些人认为所有同性恋男子女性化,所有同性恋女子男人化。虽然有一些同性恋者符合这些情况,但他(她)们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同性恋者,就象万宝路广告中的男人和斯佳丽式的女子并不能代表所有异性恋者一样。一般同性恋者外表和举止与其他人并无不同。大多数人是从来看不出一个同性恋者的性倾向的。

谬误3:我从来没遇见过同性恋者。

事实:大多数人都会认识一些同性恋者,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因为这些同性恋者很好地隐藏着自己的性倾向。由于强烈的社会偏见和敌视,许多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很难公开他(她)们的性倾向。如上面所说,大多数同性恋者外表和举止与他人无异。他(她)们存在于生活的各行各业,各个种族,各种经济地位,各个政治派别。所以异性恋者们可以认为,他们可能有同性恋邻居,朋友,亲戚,教友──即使这些人隐藏着,担心被他人发现是同性恋。

谬误4:双性恋意味着一个人有多个伴侣。

事实:双性恋者对同性和异性都可产生爱和性的感觉。这并不意味他(她)们有多个伴侣,就象异性恋者可能被多个异性吸引,但同样并不意味着有多个伴侣。

谬误5: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

事实:同性恋虽然曾经被划入精神疾病的一类,但美国精神病协会和美国心理协会已经不再把同性恋列为精神病。很多研究表明,同性恋与心理混乱并无关系,不属于任何意义上的"精神疾病"。

谬误6:基督徒一致反对同性恋者和同性恋。

事实:不同的基督教派和不同的个人,对同性恋者有不同的态度。一些宗教组织把《圣经》中的某些章节解释为对同性恋的戒令,而另外一些组织则把这些章节置于的历史背景中来解释,指出《圣经》中其它的一些早已不被基督教徒按字面解释的章节,如那些维护奴隶制的章节,饮食律,贞节法。而且,如同犹太教和其他一些宗教组织一样,许多基督教组织已经发表声明反对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很多基督教派欢迎并肯定基督徒同性恋者,把他们视为基督大家庭的一员,有其特殊的贡献。

谬误7:同性恋者有很多的性伴侣,他们不建立长久的关系。

事实:的确,一些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有许多性伴侣。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同性恋者珍视和渴望长久的关系,也有很大比例的同性恋者建立了稳定亲密的关系。在对老年同性恋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以上的伴侣并不少见。同时,和一些异性恋者一样,许多同性恋者,在一段时期里,或者终生选择独身。但是同性恋伴侣却面临着很多特别的困难。我们社会支持异性恋,但并不支持同性恋伴侣,他们没有社会、法律、经济、宗教的支持,甚至常常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即使受社会和法律的维护,异性恋婚姻依然有较高的离婚率,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仍然有如此多的同性恋者生活在一起,人们不能不为之所叹。

谬误8:同性恋者要求特殊的权利,这是不公平的。

事实:基本的人权不是特殊的权利。按能力获得并保有工作不是特殊的权利;在餐厅里就餐不是特殊的权利;有室可居不是特殊的权利;不论你是谁,不论你爱谁,在街头都不应受到袭击,这也不是特殊的权利。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争取的是所有人都应受到保障的权利。近年来,伴随着“阻止同性恋者得到特殊权利”的误导,在一些州和城市,提出了投票动议。实际上,这些动议所做的,干涉了旨在消除各种歧视(如在工作、居住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法努力。

谬误9:同性恋者做不好父母。

事实:一些人认为,同性恋者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同性恋者。还有一些人担心这些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对于第一种看法,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由同性恋抚养的孩子更易于成为同性恋者。大多数同性恋者是由异性恋的父母抚育长大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性倾向在生命早期就由于某些生理因素而固定下来。对于第二种担心,性倾向并不使人缺乏伦理。事实上,做为来自社会敌视和歧视的受害者,同性恋伴侣常常更加致力于教育他们的孩子拥有善良和博爱的价值观念。前美国精神病协会主席贾德?马莫博士曾说:“在作为双亲的角色上,没有迹象表明异性恋比同性恋更加关怀、稳定和相互支持。”许多同性恋伴侣承诺长期的关系,他(她)们过着与有婚姻关系的异性恋者一样的家庭生活。很多同性恋伴侣共同抚养孩子。并且,很多同性恋者得到了他们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接受和欢迎。许多同性恋者表示,向家庭成员表明自己真实的性倾向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支持,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更紧密。

谬误10:同性恋者试图进入我们的学校,引诱我们的孩子去过他们的生活方式。

事实:把“同性恋”问题带入学校的想法是曾经有过,但绝对没有要改变任何人的意图。没有证据表明一个人的性倾向可以被“引诱”成同性恋,即使有人有意这样做。把同性恋问题引入学校,目的是教育青少年不要欺辱他们的同性恋同学,这些同性恋同学常常是被骚扰和受身体侵害的目标。公开讨论同性恋问题对那些同性恋学生也是很关键的。由于感到孤独、恐惧和迷茫,这些年轻的学生比他们的异性恋同学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最近有研究表明,30%的同性恋学生在15岁的年龄阶段有过自杀的念头,希望这一发现能让某些人更加清醒。


 
-----------------------------------------------------------
往事如风中之书,温柔翻动----
号码:100276
呢称:
既往
等级:0
积分:0
主题:0
回复:9
注册:2000/6/29 12:23:43
发表:2003/1/17 13:49:36 第2楼
波姬·小丝谈同性恋

波姬·小丝谈同性恋



【编者按:波姬·小丝曾经是美国影坛青春派明星,其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容貌一直令全球男子为之倾倒。今年年初,小丝接受了同性恋杂志《声音》的采访,并打扮成拉子(即女同性恋者)的形象出现在杂志封面。在采访中,小丝谈及了同性恋者在她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她对女性的爱慕、她扮演的女同性恋角色,以及她如何帮助前夫阿加西(著名网球运动员)克服恐同情绪。以下为该采访记录,略有删节。】

记者:我有个朋友从小就对你的眉毛深感兴趣,你作为一个女人却拒绝修理自己的眉毛,实为大胆。请问你是故意选择这样做吗?

小丝:在拒不修眉这一点上,我是非常固执的。我不想在化装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在学生时代,我总是穿着牛仔裤和汗衫去上班,化装也相当简单。精心打扮自己的外表并不令我感兴趣。

几乎每个人都会对我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但我从来不会对别人抱这样的态度。

记者:你听上去很象个男孩子,不喜欢别人对你指手划脚。

小丝:我身上的男孩子气远远强过女人气,因为我觉得后者总与虚弱有关──我这里并不是指阴柔就一定不好。我从来不脆弱或懦弱,不管是骑马还是在影片中担任自己的替身,我向来非常具有运动气质。妈妈说我小时候还没有学会走路时,就开始在纽约的街上乱爬,虽然膝盖磕出了血,我还是会这样做。

如果你在《时髦》杂志上看到我的照片,那只是我装扮出来的形象。我从小就与母亲和另外两位男人一起──我称他们为我的教母。他们和母亲一起在曼哈顿将我抚养成人,因此从小时候起,性别的界线对我来说一直非常模糊。当然,在工作环境里,我不断地塑造着一个个鲜明的人物。

很多人一直想:“她是最有名的处女。”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粗俗的语言会令我不安,同性恋会令我不安,但其实在我成长的环境里,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

当提到家庭时,我会想起那些曾令我喜爱而又离开了人世的化装师和美发师,还有那些曾经当过我“保姆”的男士。1989年我出席纽约的艾滋病捐助大会时,见到了不少从小就认识的人。也许我不吸毒,也许我永远是个处女,但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光顾纽约或者洛杉矶的同性恋舞厅比逛异性恋舞厅更令我感兴趣。

记者:当你说家庭意味着那些曾经令你喜爱而又离你而去的人,你谈到了艾滋病。那时你虽然只有15岁,但已经上电视敦请人们对此加以重视。

小丝:其实在那以前,我就意识到艾滋病的严重性,不仅因为我失去了那么多好朋友,而且也因为世界失去了一大群具有卓越创造力的人才。

记者:你能够谈一下熟悉的同性恋艺术家吗?我知道你与马波尔索普和基斯·哈林非常熟。

小丝:还有维·班迪以及那些化装师和美发师。基斯在临死前还带我去晚餐。他给了我一幅他的绘画,并在背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他还提到,他初到纽约时所创作的第一幅画,其灵感就是来源自我。我与基斯合作过,但直到那次晚餐,我才得知这个秘密。在那幅作品里,他将我为Calvin Klein拍摄的广告照与一名裸体男子的照片放在一起,说明通俗文化与同性恋的对照,以及两者的双双亮相。

记者:你如何看待艾滋病与你个人的关系?

小丝:在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女人也不能避免艾滋病。但我总觉得身边有一堵保护墙。我与母亲无话不谈,我们从小就不对周围的人或事做出任何道德评判。说实话,那些最不符合常规的社区给了我最宽广的爱。

那时我仍然上教堂,仍然是个天主教徒,但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渐渐反感教会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因为他们反对同性恋。教会实在落后于时代,但幸运的是,我碰到了几个心胸开阔的牧师,因此我在相信教义的同时,又能够做到不受之束缚。

记者:你提到自己称两位同性恋者为教母,请问你的家庭成长环境如何,你又如何看待另类家庭?

小丝:一些另类家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简直可以让正统家庭为自己感到羞耻。我认为家庭的基础在于爱,最重要的是成员们相互关爱。我主要是由母亲带大,此外还有一位教母和一对名叫翰克和理查德的同性伴侣。如果你看过我小时候拍的照片,就会发现他们中总有一人抱着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教予我的并非人际界限,而是爱、支持与安慰。

记者:因此你成长的家庭中也包括同性恋者?

小丝:确实如此。我天天与他们相处。我妈妈还有一些其他的朋友,这种交往使生活充满了创意,因为我们总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做。圣诞节尤其令我快乐,因此这些人使节日显得色彩斑斓。

记者:你曾经讲起过,你母亲还带你去同性恋酒吧。

小丝:是啊!那是因为妈妈带我去看《罗基的恐怖电影》,而只有同性恋影院才放这部电影。那时我才7岁,没见过什么世面。看到人们在笼子里又唱又跳,我当时快活极了!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她从来不对人指指点点,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或不应该那样。

记者:听起来,她有很多同性恋朋友。

小丝:是啊,其实她的大多数朋友就是同性恋者。很多人对她实在喜欢得要命,同性恋者对他更是疯狂,因为她不仅美丽异常,而且很有见地,她的魅力当然更不用提了。可以说,她的幽默感和智慧与同性恋社区非常合拍。他们邀请妈妈去参加聚会时总会说:“别忘了把你那可爱的小宝贝也带上。”因此我家从来用不着请保姆,因为我总是从这家转到那家,睡在他们的房间或者浴盆里,有的人还会给我搭起帐篷。

记者:我刚刚与一名男同性恋者和一名女同性恋者交谈过。他说如果自己是个女孩,那就应该象你。而她说你显得刚毅而雄壮,正是她幻想自己能够成为的形象。

小丝:哇!什么都包括了,那真是太好了!这番恭维实在令我心花怒放。我一直希望能够超过常规,而这种追求往往更容易被同性恋者所欣赏。

记者:让我们谈谈电影吧。在《玛格丽特的错误冒险》中,你扮演一位外表艳丽的女同性恋角色,你准备这个角色时与其他角色有何不同?

小丝:我当时并没有对自己说:“啊,这回我要扮演一位女同性恋角色,所以我举手投足应该象个女同性恋者。”我的表演是基于对角色的理解,而这个角色是个外表鲜丽而又可圈可点的人。导演要把角色塑造成象那些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女影星,所以剧情就显得比较戏剧化。这不象《墙壁无声》(第2集)里那样的纪录色彩。当我看到第一部份讲述一名老年女同性恋者在伴侣去世后被(伴侣的)亲属赶出家门时,这种不公平实在令我感到愤慨。

记者:当你在影片中与女演员表演接吻时,其难度是否高于与男演员接吻?

小丝:我一点都不这样觉得,因为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实话实说,我还从来没有与女性演过全面的做爱镜头,但与男演员演类似的镜头也会令我感到紧张。我说不准与女演员演出是否更令我紧张。我在12岁时曾拍过一部名叫《内华达的旺达》的电影,影片中一名女孩要上来与我接吻,当时我反而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心里在想:至少她知道这种感觉如何。

记者:在《玛格丽特的错误冒险》之后,你在《周末》中扮演角色,而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艾滋病。在新片《黑与白》中,你扮演一名同性恋编辑的妻子。剧情中,你采访一些喜爱黑人音乐的白人孩子,你还与黑人歌星以及拳击手麦克·泰森合作。

小丝:人们会问:“这是部关于黑人说唱音乐(Rap)的电影,是吗?”我会纠正说:“不是这样,这是一部关于hip-hop音乐的电影,而hip-hop是一种文化。”hip-hop有着真正的声音,有一种自由感,是一种流派。我在曼哈顿长大,非常了解黑人音乐,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我父亲的家庭在长岛,属于上层社会。虽然两种社会我都有所体验,但说实话,上层社会实在令我感到不舒服。

小丝:最近你总是参与独立制片的作品,而这些影片中往往有同性恋角色,或者你自己就扮演同性恋角色。对此你是如何看待呢?

小丝:我不是因为有同性恋才去拍这些片子,我也不想改变自己的形象。我只是想做一番试验,而只有独立制片允许我这样做。从影以来,我只想做一名演员,也希望别人这么看我。许多人对我存有先见,而独立制片的人则对我说:“如果你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能够信任你。”当然,我的这番选择也使很多人深感震惊。

记者:在独立影片中,你扮演的很多人物都是烟鬼,但有趣的是,你曾经拍过一个禁烟广告。

小丝:那个广告使一些人感到吃惊,他们猜想我一定对行业中的人说:“我以前反对吸烟,但现在我要大吸特吸;我以前总是扮演处女,现在我要成为脱星;现在我要成为同性恋。”果真如此的话,那就太造作了,因为里面没有一点真实,全是假的。事实上,我在不久前就接过一个同性恋角色,而且已经同意扮演,但我的经纪人说:“我担心别人会以为这是你的──”

记者:你的亮相?

小丝:可不是那个!我的意思是,谁在乎亮相不亮相?如果是同性恋,亮相也无所谓。我是说,如果我再扮演一个同性恋角色,人们就会认为我在刻意改变自己的形象。

记者:你如何看待女扮男装?你曾经在很多杂志上以男装出现。

小丝:如果有人看不惯女扮男装,这是他们的问题。关于我的种种传闻已经够多的了,我已经什么都不在乎。对于女扮男装,我一点问题都没有。小时候玩婚礼游戏时,我总是扮演新郎。同伴们总是说:“让波姬去扮吧,她对这个毫无问题。”我为自己的这番倾向感到庆幸。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阴阳两面,但出于害怕而只凸显一面。

记者:你能够回忆起在生命中的那个时期,你决定不再在乎别人说什么?

小丝:28岁时,我决定在百老汇搞一次个人秀,由妈妈当我的经纪人。从那时起,我认识到,与其战战兢兢地怕别人说这说那,不如将这份心思投入演出中,深化我与母亲的关系,更好地探索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我当时非常担心:“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在那时,我意识到自己过多地关注外界的反应,而没有真正地检讨内心。

记者:但你是否有过关注别人的想法的时候呢?

小丝:人们总是敏感过度,但我觉得这很有趣。比如说,我喜欢女人,你知道吗?我也喜欢男人。出于不同的原因,我对男女两性都会欣赏,但这话一说出口,就会有人将一种社会偏见强加在你身上。

记者:你以前曾做出这番表示,或者这番表示受到过误解吗?

小丝:我从来没有这么明确表达过,因为没有人问起过我。我直到最近才对自己的本性有了清楚的了解。我结过婚,经历了大多数常人经历过的一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的婚姻并不成功。而我生活的另一方面则有着非常大的自由,比如我可以给自己刻上刺青,或者扮演同性恋角色。问题在于,有些人总希望自己的本性或者所做的一切能够得到不断的支持与证实。比如说,我认为如果对自己的性倾向──不管是同性恋或者其它──过于强调,这实际上说明了我对此并不感到安心。你认为我说得有道理吗?

记者: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

小丝:在当今世界,说什么话总是需要三思而行,但有一天我终于对自己说:我不想再这样了。我幻想自己过上生儿育女的生活,但同时一些迷人女子也会令我心动,但我的这番心态并不为这个世界所接受。

记者:人们会说:“波姬·小丝承认自己喜欢女人。”

小丝:我听到别人有关安吉莉娜·裘丽的种种传闻,说她与女人上床等等。而对我来说,根本不在乎这些。你是个美丽的女人,你很性感,如果你既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这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然而,人们总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噢,原来她是双性恋呢!”

记者:许多同性恋者对此非常感兴趣。比如说一位女影星说“我跟女人上过床”或者“我喜欢女人”,这对很多人来说,似乎证实了自己性倾向的合理性。

小丝: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也无可厚非。你说对了,人们确实对此非常关注,因为这种事情很少发生,安吉莉娜的坦白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要说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性倾向的坦白不能成为招致偏见的理由。

记者:但对你来说,就不一样了。很多人都知道你喜欢与同性恋者为伍,所以你自己也肯定是同性恋。当我告诉母亲,说要对你进行采访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难道波姬·小丝是同性恋?”

小丝:(大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同性恋社区一直对我加以接受。不仅是接受,还有庆贺、保护与关心。这已经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值得骄傲的一部分。同性恋社区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使我感到了自由意味什么。我的父亲对此就很不理解,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比如说他光顾的俱乐部甚至都不允许犹太人进去。

记者:我想问一句,当初与乔治·迈克尔约会的感觉如何?

小丝:喔,我真为他感到痴狂。但他的感觉好象:“是吗?”我们相处得很好,但后来我怀着破碎的心进了大学,幻想着他的每一首歌都在为我而写。

记者:你的前夫阿加西是个出了名的恐同人士,他曾经说过一些吓人的话,但自从和你好上以后,他好象有了改变。你是否改变了他在这方面的看法呢?

小丝:我对恐同情绪可谓恨之入骨,因为这种情绪会对我的身心造成伤害。如果你和我交往久了,就会发现我经常与哪些人在一起,哪些人对我的生命至关重要。看到这一切,我想任何人都不再会对同性恋者显出敌意,当然有些人也是被迫这么做。实话实说,我从来没有和阿加西谈及如何正确对待同性恋者,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事,对他也是同样重要,所以他对同性恋的敌意也随之减弱了,这我倒听说过。

记者:也就是说,你使他发生了改变?

小丝:我并不认为自己改变了他。只是有我在场时,他改变了自己的言谈举止。如果你与运动员们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他们总会在日常笑话和谈论中流露出对同性恋者的敌意,但因为有我的加入,他们的这种敌意就显露得越来越少。我在排练《奶油》一剧时,几乎所有同台演出的人都是同性恋者,但对于阿加西来说,他们是我的同事。我会问他:“这人与我的合作至关重要,我能带他来看美国网球公开赛吗?”阿加西总会被迫同意,但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令我反感的话。我想他不想表露自己看法的原因是害怕冒犯我。

记者:你现在忙于什么样的项目?

小丝:我经营了四年的个人电视节目总算告了一个段落。现在我在各处试镜。上回看了《墙壁无声》(第2集)后,我感觉如果有类似的项目出现,我会毫不犹豫地参加进去。


 
-----------------------------------------------------------
往事如风中之书,温柔翻动----
号码:132833
呢称:
花雨*溪香
等级:0
积分:55
主题:11
回复:162
注册:2001/5/26 19:39:27
发表:2003/1/19 10:45:35 第3楼
Re 波姬·小丝谈同性恋

  同性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

  
 
-----------------------------------------------------------
爱,是心灵的摸索,拥抱你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
号码:162688
呢称:
带露的玫瑰
等级:0
积分:0
主题:0
回复:10
注册:2002/4/26 19:49:22
发表:2003/1/23 8:26:10 第4楼
Re Re 波姬·小丝谈同性恋

  忙于同性恋吗?
 
 本主题共有回复 4 个 本页: 1 -- 4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