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文学天地 >> 澄明之境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东坡三叠”(修正稿)(补增稿)
号码:182920
呢称:
胡健
等级:0
积分:390
主题:78
回复:174
注册:2003/1/20 20:40:14
发表:2003/2/13 18:37:48 人气:1179 楼主
“东坡三叠”(修正稿)(补增稿)

  千古情圣
——说“东坡三叠”

一、

   每逢月到中秋,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这诗句在中国人眼里就像中秋圆月年年浮现而又光景常新。这诗句众所周知,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之手。
苏东坡生活在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大诗人。苏东坡的时代,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当时一些理学家巩为巩固封建制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有人曾用“月映万川”来形容宋明理学。不是“日照万山”,而是“月映万川”,岂不正是一种衰弱的征象吗?苏东坡不是哲学家,但他不喜欢当时的理学,他曾提出“礼源于情”的说法,认为人情才是礼法的本原,这在当时是颇为异端的。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曾发出“精英淘汰”的感叹。人品出众而又才华横溢的苏东坡,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屡遭坎坷而又在痛苦挣扎中创造了自身价值的文化精英。中国向称诗国,诗人如漫天繁星,但若论最让人喜欢的,我想苏东坡最具得票领先的可能性。东坡的正直的人品,豁达的性格,卓越的才华,都会使其他——那怕一流的诗人也无法与他相比:也许,屈原、陶潜、杜甫、李白、东坡,才情上五人或可比肩,但论人,屈原失之于固、陶潜失之于淡、杜甫失之于迂,李白失之于傲,惟有东坡既有上下的寻求以及与之俱来的大孤独,又有随遇而安的豁达,多姿多彩的自我,春江潮水般的才情。。。。。梁启超先生曾称杜甫为情圣,在我看东坡才是真正的情圣,他一生真正是真情似水才情似水,任意挥洒都成动人。东坡不但对亲人故友,就是连对山、对水、对花、对鸟。。。。。。也都把它们当作是人待,就连如烟的历史、无情的宇宙,在他那里也都充分满了人情味——他时不时地与它们对话谈心,时常是相交甚欢!林语堂说过,东坡中秋之词、赤壁二赋,以及短制《游天寺记》为其四篇不朽名篇,确为不刊之论。但东坡毕竟首先是诗人,若仅以诗词而论,东坡的“十年生死”“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三篇或可称作是他杰作中的杰作,我以为就是放于整个中国古代的浩瀚诗海之中,它们也是璀灿的珍珠!我以为,东坡只要有这三首词便可不朽了,这三首词就足以让人领略这位情圣不朽的流风余韵,故我私下常自撰一词,将之称为“东坡三叠”。

二、

每到中秋,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脍炙人口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东坡35岁在山东密州写成的。中秋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刻,但写这首诗时,东坡正因官场险恶被外放在山东的密州,与他的手足兄弟子由天各一方。东坡字子瞻,其弟苏辙字子由,这两位兄弟情感很好,政治立场也相同,但是,他兄弟俩的个性却很不一样:东坡喜真情流露,常说话不看对象;子由却慎重拘谨,他一再告诫哥哥祸从口出,东坡由衷感谢子由,但却又积习难改,这也可理解,本性难移,改了还有本真的苏东坡的存在吗?东坡文集中给子由的诗文很多,唯这首中秋词最为著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秋月明,孤独的东坡大醉后,竟举杯向月,诗兴大发,此时、此地、此月、此身,人间有多少的烦恼,多少的忧愁呀,东坡不仅向往起天宫,那玉洁冰清的所在。然而一阵风来,东坡微醒,转念一思,天宫飘渺的琼楼玉宇虽然华贵,然毕竟冷冷清清,又何及人间的真实自然,人间有风浪、有烦恼、有生离死别。。。。。。。但毕竟有家山,有故水,有亲朋好友,有月光一样绵缠的牵念,这不正是最本真的人的生活吗。。。。。。。这时,东坡眼前又浮现出了子由的身影,心中一暧,不仅恺然长叹: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郁闷?是豁达?是缠绵?是豪放?其实高明过人的觉悟本来就是郁闷中显豁达,缠绵中寓豪放。一味郁闷便过于低沉,一味的豪放又难免空蔬。情圣东坡的长处就在于“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既能体会人之常情,又不粘滞于人间常情,因而它的中秋词真切而飘逸,就像中秋的圆月,自由,舒展,如光,如水,如梦,如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只种千古情圣,才会有如此细致的体悟,如此广博的情思。所谓大家,便是大的眼界,大的胸襟,大的才华,大的境界。这才可能超越小家格局的虚幻的花好月圆,而去天地般地对月亮的阴晴圆缺以及人间的悲欢离合加以体认,从而引出那天地般豁达开朗的千古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呀,置身人生逆境中的苏东坡,中秋之夜心系子由,他寄情高天的明月,子由,不管生活多么困顿,不管相隔多么遥远,只要在这同一片月光下就是幸福,就是美满!这就是中秋月夜醉酒后,苏东坡的人生感悟,对手足兄弟遥寄去的一片祝福。
华夏民族向重血缘亲情,中秋更是亲情的节日。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流传至今正因为它生动地表现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海上升名月,天涯共此时”,苏东坡的中秋词就像这年年升起的中秋圆月一样光景常新



东坡对其弟情同手足,对自己的亡妻王弗同样是一往情深。苏东坡与王弗结婚时,东坡17岁,王弗15岁;大约10年后,王弗病故,东坡当然伤心至极。又过去10 年,即东坡37岁时,东坡写了我称之为东坡三叠第二叠的怀念亡妻王弗的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俗语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东坡与王弗在大约10年的夫妻生活中那么恩爱呢?的这位情圣。王弗故世后10年,东坡一日期在梦中又忽然想起了她,起来便在半梦半醒中写成了这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每读这些词句时,我时常感觉到东坡就好像站在我的身边,不再年青,已入中年,然尔,无情的时间与同样无情的阴阳界,又何尝能阻隔他对亡妻王弗的那份深厚情意呢?是呀,真情原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呀!你看,东坡在梦中又与王弗“见面”了:“小轩窗,正梳妆”,当年还在,王氏在他面前又再生了!以致他醒来便要去图梦,乘着梦意还在,然而他一边图画却又一边感叹:

终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毕竟10多年过去了,王弗虽“走”却永远“年轻”;自己虽“活”,但岁月“老”人,然不朽者惟有真情、惟有记忆:只要还有真情在,人便是“未死”的;只要还能活在别人的梦中,死去的人便还“活着”。

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好一个“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活脱脱胎地把东坡对王氏、王氏对东坡的夫妻情感写得缠绵緋測淋漓尽致!然而现实生活却又是那么无奈,毕竟不是在梦中呀,于是东坡不能不叹道: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对苏东坡这样的情圣,我们能说什么呢?人生有死,然而人生又有“诗”,诗它不能吃、不能喝,但却像美丽的宗教弥补着人间的遗憾、抚慰着人们心中的不幸与悲哀,从而在残酷的生活中滋生许多的美丽与动人!在一个科技金钱统治的时代,人们在追遂外部利益的同时,失了了多少的内心性呢?西方现代派作品中有个故事,两位中年男女在火车上见面,谈了半天才发现对方就是与自己生活在一起10多年的煤生有儿女的妻子或丈夫。是东坡生活在恍然的梦中呢,还是现代人的生活已成了恍然的梦呢?真情越少,诗人越寂寞。但情圣苏东坡已经洒脱地活过了!



“苏公一生凡九迁”。人品与才华的卓越,曾使得苏东坡顺利地踏入仕途,才华的横溢与天性的率真也曾使他受到宋代皇室的宠爱。但是,才华是一种光亮的东西,最易到被心底狭窄阴暗的小人嫉恨,率真几乎就是官场最大的忌讳。连忠厚的杜甫都曾感慨:“文章憎命达,螭魑喜人过”。东坡的才华与率真都注定了他一生“命”不会达,而或许那些损害他的人们万万没曾想到的是,正是那一次次被贬的苦难才真正成全了有血有肉的情圣苏东坡。苏东坡不是曾把他的写作比作淌水吗,实质上哪那是淌水呀——分明是淌血、淌泪,是心血与眼泪。但如若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没有心血与眼泪的人还能叫作真人吗?!可以说正是仕途上险恶的风波与自身的修炼,才成全了后人心目中才华横溢豁达乐观的苏东坡。这第三叠《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在苏东坡落难黄州时写就的,“穷而后工”,当时苏东坡已40多岁了,正处在人生的壮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东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态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曾对苏东坡赤壁诗文产生的背景作过描述:正是在京城的无辜入狱,以及随之而来的含冤流放,才使得被抛到一旁的苏东坡有时间去面对大江的浩瀚、赤壁的沧桑,去扣问宇宙、追溯历史、体悟人生。他曾坐在舟中面对茫茫月夜浩浩江水而发出动人心魂的感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在宇宙面前,人其实又能算作什么呢?你看,相传这里就是赤壁古战场,遥想当年的三国时的宏伟战事,“一时多少豪杰”,然而如今又安在?不过灰飞烟灭而已,惟江水长流,宇宙常在。人生困境中的苏东坡面对着宇宙的空廓,往事的烟云,终于有了大的觉悟,他不无调侃不无宽慰地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

宇宙的空廓,历史的烟云,使苏东坡大彻大悟,心胸开阔起来,他超越了多少人为之醉心的功利境界,进入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审美境界,或许只有能与宇宙空蒙相对话的情圣,只有能与历史烟云相交谈的诗人,才能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东坡的《赤壁怀古》之所以在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的怀古诗中飘然独出,或许原因正在这里。这首词对人生中的“燥热”何尝不是一付极好的清醒剂,它益人神智,开人心胸:人终究还是人。许多人曾认为苏东坡是豁达大度的,其实我以为他内心深处却有着无比的痛苦与同样无比执著的真情,正像赤壁词里说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是这些才使他走向了真正的豁达大度。尽管他时常“多情反被无情恼”,但他还在乎这些吗?




前面说过,苏东坡生活在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北宋,诗人或许是最敏感的人,他的“礼出于情”表现出的正是他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怀疑与不满,这也使得他常生出一种空幻寂寞之感:

缺月挂赎桐,漏断人初静。谁见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呀,他寂寞得就像“有恨无人省”的“缥缈孤鸿影”,他找不到精神家园,所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卜算子。黄州惠定禅院寓居作》,可以说就是苏东坡的内心写照。晚年时他曾指着大肚子开玩笑地问侍女朝云,“这里是什么?”,聪慧的朝云似浅若深地答道:“一肚皮子不合时宜”。其实,东坡的那种空幻寂寞之感正是封建社会后期文人的典范情绪,他不过是第一只“孤鸿”罢了。到了旷世奇才曹雪芹那里,也就是到了封建的末世,那空幻寂寞之感已经成了“悲剧凉之雾,遍布华林”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正是视“真情“(才情是真情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为人生与生活的本体的吗?然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封建浊世岂能容得下这些?于是另一位情圣曹雪芹只得去写他的荒唐言去了。可不可以这样说呢,苏东坡就是早生了600年的曹雪芹,而曹雪芹则是迟生了600年的东坡呢?曹雪芹的时代,更使得曹雪芹一无所靠,儒、道、释俱不可信。而苏东坡毕竟生得早一期些,他或许也并不全信这些,但是这些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他,这就是他的“杂”,他的性格的丰富性,他虽然是只“孤鸿”,但在他身上却寄居着儒家自强重情的因子,道家渴求精神自由的因子,佛教随遇而安的因子。这样,东坡做官时便努力为人民造福,杭州至今还留着他为兴修水利而建的苏堤;落难时他便饮茶、赏花、作诗、作画,兴致匆匆地寻趣找乐,“东坡肉”、“东坡竹”的故事流传至今;他对朋友亲人、对生活都可谓一片情深——回到正题,这“东坡三叠”或许就是见证,是可与中秋圆月一样年年升起光景常新的见证。

03、2、11






 
号码:135868
呢称:
^
等级:0
积分:5
主题:1
回复:38
注册:2001/6/18 17:20:01
发表:2003/2/13 18:49:41 第1楼
Re “东坡三叠”(修正稿)

 
 
-----------------------------------------------------------
123456
号码:190827
呢称:
朱颜
等级:0
积分:110
主题:22
回复:81
注册:2003/6/10 19:42:16
发表:2003/2/13 20:09:12 第2楼
Re Re “东坡三叠”(修正稿)

记得高中的时候,喜欢的是苏轼的那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那时,我曾把它写在我的语文书的封面上.如果说明月几时有,写的是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可是在词的结尾毕竟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希望.但是这一首,则通篇是凄冷高寒,竟无一点尘俗之气,这一点,怕正是符合了少年人的寂寞情怀.看到有评论说,此为千古孤独凄凉第一词.也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一直喜欢"鸿"这个字.一只孤独的鸟,飞在浩淼的天宇,是多么的寂寞寒冷.然,有恨无人醒,千古心事,惟有自知.

也一直喜欢听王菲的那首明月几时有.人与歌怕是已经合二为一了,那么空灵又寂寞的灵魂.只是苏轼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竟是一个幽婉的女子翻唱了他的杰作..呵呵..

 
号码:182920
呢称:
胡健
等级:0
积分:390
主题:78
回复:174
注册:2003/1/20 20:40:14
发表:2003/2/13 20:11:45 第3楼
Re Re Re “东坡三叠”(修正稿)

所以东坡并不寂寞,只是无人能达他的高度
 
号码:111081
呢称:
牧蝶
等级:0
积分:653
主题:94
回复:323
注册:2001/1/4 15:01:06
发表:2003/2/13 23:46:44 第4楼
Re “东坡三叠”(修正稿)


    鲁迅说过,中国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做不稳奴隶的时代交替着的”。做不稳奴隶便满腹牢

骚。把自己的一生依附于权势,然后再也找不到自己了。仕达则喜,仕舛则悲。这一通病是由知识阶层传染给

所有中国人的。我深恨,秦始皇当年没有将儒者坑尽。
      
    “ 东坡的正直的人品,豁达的性格,卓越的才华,都会使其他——那怕一流的诗人也无法与他相比:也许

,屈原、陶潜、杜甫、李白、东坡,才情上五人或可比肩,但论人,屈原失之于固、陶潜失之于淡、杜甫失之

于迂,李白失之于傲,惟有东坡既有随遇而安的豁达,又有多姿多彩的自我,更有春江潮水般的才情。。。。

。梁启超先生曾称杜甫为情圣,我看东坡才是真正的情圣,他一生真正是真情似水才情似水,任意挥洒都成动

人。”
      
    看你通篇开口一个“东坡情圣”,闭口一个“情圣东坡”。“圣”为何物?子知之乎???
    看你对东坡的评价:随遇而安的豁达,多姿多彩的自我,春江潮水般的才情。随遇而安即没有坚持原则,

不合我愿我何以安!!!!豁达得了吗?????他被贬后的文词哪一篇没有自抚伤口的苍凉?故作豁达,聊以自慰

尔! 且看他的《前赤壁赋》中客与苏子的对话,完全是他内心矛盾的表露。多姿多彩的自我,那是人格裂变。

春江潮水的才情,是滥情。
    “屈原失之于固”。你是说他为楚国而投汨罗江吧。屈原是楚的王族,楚就象是他的肉体一样。身之不存,

魂之焉附???他救不了楚。而自由也会丧失。与其偷生不如投江。
    “陶潜失之于淡”。淡?淡于政治?淡于人情?你是说他辞官吧。你读了他的《闲情赋》吗?你能感觉得到

他沉重的失望吗?你读了他的《归去来兮辞》吗?你能感觉他获得自由的欣喜吗?他将悲愤隐于山野,虽贫穷

而不卑下;虽困顿而不委琐 。他真真切切地做了个人,而不是奴才。呜呼!!!!! 谁能有如陶公之气节,我当为之

三拜九叩!!!                  
    “杜甫失之于迂”。杜工部一支秃笔写春秋,情系民生。一个理想主义者,生于乱世,流离失所,羁旅中卒

于风雨飘摇的破舟。他的笔是现实的笔,有历史的厚重。迂?难道让他世故地活着?何迂之有?
    “李白失之于傲”。呵,李太白傲视权贵!你是说他这个吗?与其蝇营狗苟,不如散发弄扁舟。在历史文人中

有其傲骨的还不多见。卑躬屈膝地活着岂有梦游天姥之洒脱!!!!!



    写到这里实在不想写了,看你的文章没有丝毫的创见,有一股被共产党教育多年的腔调。
    
    写苏轼,你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只字未提,即他在变法中是保守派,也因之获罪。
     
    你在后面还拿《江城子》与荒诞派的开山作品《秃头歌女》比,我要是说你不懂文学也枉你读了那么多的

书。《江城子》描写的是苏的个人感觉,而《秃头歌女》是面对西方社会生存状态的巨大痛感的哲思。根本就

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最讨厌写人以管窥豹,把人往死里夸,有阿谀奉承的谄媚。

    最后你还说到他的自由。不知道你是怎么界定“自由”的。依附政权其宿命就是被奴役。精神和肉体。

    如果真想弄明白什么是自由,建议你看看哈耶克的著作。  







 
 
号码:123972
呢称:
聊以自慰
等级:0
积分:775
主题:155
回复:2156
注册:2001/3/30 13:29:26
发表:2003/2/14 7:02:34 第5楼
Re Re “东坡三叠”(修正稿)

   呵呵,韩少功简单直接一篇“论白开水”倒是很有白水的味道。(那简单的文字,你可以在网络搜索一下)

   老胡--把 东坡 当被子一样叠起,本就是个错。对于盖棺的人,你还是就事展开比较好。省得小蝶那厮 吠日。(他没见过世面哦)东坡在宋是文人之表。学士是很了不起的东西,何况大。

   行文之空洞,犹如人浪费粮草。哈哈,不过浪费粮草,在富裕的今天也算不得丑事。(昨天晚上读《论语》,论语里所有人都在说,学问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哈哈,有意思哈,是不是全在扯蛋丫)


   至于东坡的那半句“早生华发”,我个人也萌生过这一念头,算不上看尽世态炎凉,那只是一味求解脱的“感觉”。望君不可滥解。

我看你的东西甚至都看不完。所以我的指责也不是太多撒!多半是询问口气。只是尔多半笑而不答。有些恼。我想问一句,你写东西,针对人群是哪方面的人啊!诱奸是很可耻的事情,奸近杀哦。(西西,不会棒喝,乱打一气, 罪未遂) -----苏东坡的书法也不怎么样哦,字写的也不咋地,见字如见人,可见其人有点龌龊。“无风骨”看字见真卿---其实这小子在古代大概、也许算是一流人物,但是今人很多已经远比他杰出的有很多。

写东西记得不要太煽情,我就是受不了你的煽情哦。其实,老胡你别的地方也不错,马马虎虎撒。偶属蛇方27。无知无识。


 
号码:101390
呢称:
山君
等级:0
积分:626
主题:66
回复:360
注册:2000/10/20 15:24:38
发表:2003/2/14 10:51:04 第6楼
诗人

  与苏轼同时期的人,真正寂寞的该是王安石。

 
 
-----------------------------------------------------------
百物之长
号码:182920
呢称:
胡健
等级:0
积分:390
主题:78
回复:174
注册:2003/1/20 20:40:14
发表:2003/2/14 12:01:50 第7楼
Re 诗人

三叠你说是对的,韵文一段一叠.此处用此是故意的.三词,皆韵文,故说三叠,"四书之外,杜巽的也太多.
 
号码:113702
呢称:
大苹果
等级:0
积分:537
主题:68
回复:1090
注册:2001/1/21 19:24:44
发表:2003/2/22 14:35:19 第8楼
Re 诗人

  《念奴娇·大江东去》黄苏对这首词作如是分析:“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间如梦二句总结以引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已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为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要意境不可但诵其词而知其命所在.
  如果说他所谓洒脱,那不过是他对于人生中无奈的表现而已,我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消极的人。不可取!‘

 
-----------------------------------------------------------
我在版面头,妹在版面尾。 日日思妹不见妹,共灌一版水……

号码:123972
呢称:
聊以自慰
等级:0
积分:775
主题:155
回复:2156
注册:2001/3/30 13:29:26
发表:2003/2/23 3:02:38 第9楼
Re Re 诗人



    楼上 大皮果 , 东坡居士是大学者,你知道苏轼本人都涉及过什么样的领域嘛,那些造诣非凡呢??人家来扯蛋你也来扯蛋,靠 ,你有出息也不大,结过婚的男人居然没个长进。



 
-----------------------------------------------------------
西西,有机会我会敲破人类 -- 石头般的梦
号码:186744
呢称:
远山如波
等级:0
积分:0
主题:0
回复:3
注册:2003/3/27 20:32:27
发表:2003/3/27 21:37:28 第10楼
Re Re Re 诗人

我赞成牧蝶的话。另有一点更正,胡老师文中并没有受什么教育多年的腔调,不过倒是犯了学人的通病,一是把研究的对象拼命往自己的学术里拖,甚至不惜削足适履,一是把研究对象捧得至高无上。钱钟书先生曾在《宋诗选注》里对这种陋习加以讽刺:中国的形容词一共也就那么多,下次捧别人的时候你用什么(大意如此)?冯其庸在捧金庸的时候就犯过这个毛病。我对东坡了解不多,也就是几十首诗词而已,东坡的成就到底有多大,我不清楚,只晓得林语堂给他按了许多帽子,有时近于肉麻。但要说东坡的境界比陶潜、李白、杜甫他们高我不能赞同。东坡确是横亘一世的大才,但另外的几位也是古今无二,且苏氏在许多地方也有不足,比如他的诗,就有许多让人读不下去。我不知道胡老师是不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用苏东坡来抒情,发发感慨,写写哲学,但切记不要像孟夫子一样胡牵乱扯。
我对苏东坡了解不多,以后要多看看。说不定会写一点东西与大家交流。
 
-----------------------------------------------------------
ggg
号码:180382
呢称:
忧郁斯基24
等级:0
积分:120
主题:24
回复:145
注册:2002/12/5 9:13:45
发表:2003/4/10 19:07:16 第11楼
Re Re Re Re 诗人

林语堂说“每当中国人提起苏东坡,就会露出回心的一笑”,不知道是不是你的意思。不要把什么人都看成是小学生。
 
-----------------------------------------------------------
197961
号码:182920
呢称:
胡健
等级:0
积分:390
主题:78
回复:174
注册:2003/1/20 20:40:14
发表:2003/10/14 8:25:15 第12楼
Re Re Re Re Re 诗人

断臂之痛痛入髓
三叠原本是眼泪
感谢语儿情意殷、
拂却心中一断悲
 
 本主题共有回复 12 个 本页: 1 -- 12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