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2/17 16:44:38 人气:282
|
楼主 |
争鸣:贫困也是隐私,可否换一种方式助学? 转
《武汉晚报》12月16日报道汉口某中学的高中生小李(化名),父母双下岗多年,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而他学习刻苦,成绩在全年级位于前茅。最近他被市青基会确定为“希望之星”候选人,每学年可获900元奖学金。小李却向市青基会提出放弃资格,理由是担心“贫困”公之于众后,会惹来同学的嘲笑和歧视。市青基会对小李的选择感到遗憾。
笔者却以为,既然有心支持贫困孩子的学业,又何必那么计较一种方式?既然小李是因为很“实在”的原因,不得不放弃,那么,为什么不设法避免呢?
在贫困和帮助之间,小李选择了放弃奖学金。希望之星作为社会公益的组织,应该理解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最好是选择其他更加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小李。贫困不是耻辱,但是贫困却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对于一个高中学生,害怕同学的歧视和嘲笑,情有可原。贫困也是一种“隐私”,如果要以公开示众,来取得帮助,这样的帮助,是不是有些不照顾“情绪”?在社会上一个成年人因为贫困的压力,都会极其痛苦,何况学生?在学校也并非完全隔绝和纯洁的象牙塔,身边人的态度,显然不是谁能够控制的。天天在一起学习,除非小李完全封闭。“首位完成大学学业的希望之星朱早梅说,她能理解小李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但小李应更多地考虑人群给予的温暖”。小李考虑到温暖,基金会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因此而产生的不温暖的情况?
其实要在新闻报道当中已经承认了小李的贫困。即使不十分肯定,到其家庭调查,在小范围的明确情况都是可行。然后根据他的成绩证明,也就符合了条件。为什么一定要公开?
有没有什么方法既尊重与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又能够确定是否符合受到帮助的条件?有的。只要在各种资料方面准确把握登记,到有关的民政部门,学校等取得证明,可以做到小范围和不公开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公示的本质是为了保证公平,是为了使一项工作透明。但是公示并非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该市青基会其实不必要如此“胶柱鼓瑟”,当然他们也是按照工作的规定做的,关键在于,怎样使规定和实际联系地更加紧。这就要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和公示制度结合。
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多的,应该在学校展开贫困不可耻,歧视贫困才可耻的道德教育呢?其实很多福利政策、社会救济和公益活动,完全可以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有人情味道,而不是“死板”的执行一些规章。
报道的编后说的好,“贫苦不是学生的错误,小李太需要这笔奖学金了,但他也有理由坚守个人的隐私。市青基会助学功德无量,保证奖学金的公平公正是必要的,但是不是只有公示一种办法呢?我们希望好事越做越好”。尊重、扶持贫困学生,其实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
交友要有三分侠气 做人应带一点素心

我喜欢翻书的感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