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5/11 20:40:59 人气:248
|
楼主 |
五 真淳 —— 陶潜
五 真淳 —— 陶潜
一
当我在思考陶渊明的时,我发现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清高者,几乎无人可以企及。“高”需有内在的气质才性定力,在乱世,魏晋人是讲究个人的才性的。中古讲究门第,门第高贵会给人精神气质以影响,玄学中人大都有以高贵门第为背景依托,如司马家族、夏天候家族等等,渊明谈到他的家世,颇为自豪,他家是中落的,但过去阔过,从小受过较好的教育,或许这是他“清高”的基因,他后来就说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他在诗中曾谈他的家世)。道家讲天地大美,渊明便是能体味这天地大美的素心人。
二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年青时在江西九江做个小官,因不喜欢钩心斗角,看不惯官场的虚伪,依然归回故里,一篇《归去来辞》把他当时的行程心理写得生动感人,宁弃官场的虚华,而向往心灵的自由。“既心为形役”为什么不归于自然呢?先师不是说无道则隐吗?用道家心胸(自由)体儒家(道义)精神这是渊明冲破世俗的自由选择。没有多少做给别人看的作秀。陶渊明的可爱就在于此。
三 《归田园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是真的热爱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在这里他感受到回到家园,过得自然,而不违心。
陶渊明的诗似乎不算多,但耐读,这些诗都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真淳,真正达到诗人合一,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程度。他的诗的形式有些近似古诗19首,但情调上比古诗19首冲和平静,精神境界毕竟有别。 他过着自食其力、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他写劳动: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助归。道狭草木 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末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 行者无问津。
没有多少感叹,似乎只在白描,因本身在其间,朴实自然而有真味。 他喜欢与农夫与邻居的聊天,与他们是好朋友: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田园生活并非不艰难,有时饥荒的他还还外出向人讨乞: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感子漂 母惠,愧我非韩才
有人说他篇篇有酒,他是爱酒成性的,他的儿子智力有问题恐怕与他的饮洒有关,他还专门写的《饮酒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功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然而,他毕竟是知识分子,读书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曾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从他的读书诗中可以见出他实在是个有血性的人: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忧道不忧贫,许多口头革命派没做到,他却做到了,不屈其志,而且显得自然自得得很;道家讲天地境界,还是他真正做到的是他,他活得那么自然从容;不捭不亢,虽生活常有困难。他才是魏晋风度真正的体现者。
四、
在那个时代真正参透生死的还也算是他,在那个对死亡显得那么敏感的时代,他对于死或许看出得最开,想得最从容;晚岁,他为自己撰挽诗: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还须尽,无庸复多虑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从自然而来还是归回到自然大化中去,又何必不从容而去呢?中国无真正宗教,那么,这或许便是对终极问题最通达的解答。
五、
真正体现的魏晋风度的不是别人,而是陶渊明,一种浊世当中的真正的清高韵度自然自由,他做到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有几个隐者是象陶渊明是真心自愿的呢?有忧道不忧贫的胸襟呢?作秀的多,大概陶渊明也只能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只有一个陶渊明。
六
金人元好问说陶渊明的人与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说他是“外枯中腴而实美”,比起那些华丽雕饰,这才是一种高不可及的美。如“好风从东来,微风与之俱”,似乎简单得很,却叫人百读不厌,这是陶渊诗的魅力。 东坡读到陶诗大叫,这是他梦中之诗,凭他的才力想摹仿,却也无法企及,金子是无仿造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