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6/21 8:34:56 人气:395
|
楼主 |
数 码 教 程1
全文系转载!!!
Lab,RGB和CMYK三种色彩模式中,Lab色域最大,RGB次之,CMYK更小(sRGB是RGB色系的简化,范围最小
如何恢复在存储卡中误删除的数据文件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一旦发现进行了误删除、误格式化等操作,首先就是停止任何新的写入数据操作!!这一点一定要切记,是能否全部恢复数据的关键前提。
2.将闪存卡插入读卡器,连接到PC上,会在PC里看到出现可移动磁盘和分配好的盘符。
3.这时,启动你早已准备好的数据恢复软件(RecoverNT、Lost&Found、FinalData、EazyRecoveryPro),这里,我以RecoverNT做操作例子(因为这个是绿色软件,界面简洁,操作容易,扫描速度快)。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开驱动器”,出现驱动器选择对话框,选择闪存卡相对应的可移动磁盘盘符即可, 下一步软件会自动对闪存卡所有簇进行扫描,闪存卡容量越大,相应的簇越多,扫描过程也会长一些。
4.扫描完毕后,主界面会出现扫描结果,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正常存储的文件之外,扫描出来的已经被删除了的文件用特殊的图标标记出来,如果是目录被删除,则可以进入到该已删除目录里面,即可以看到做了删除标记的文件。
5.此时,鼠标选中要恢复的文件,在右键菜单选择“保存”,会出现保存对话框,这里要千万注意的一点是:一定不能保存在原分区上,请另行选择一个分区保存恢复出来的文件。多个文件类似操作即可。
6.好啦,大功告成,赶紧去检查一下那些已经恢复的宝贝文件吧。
注:这种恢复方法,经过我的实际测试,在CF卡(winward 128MB,由Canon Pro90拍摄的照片文件(RAW格式、JPEG格式经相机删除、格式化操作))、SM卡(winward 128MB,由创新Nomad IIMG保存的MP3和NVF录音文件经删除,格式化)、SD(PQI 64MB,由Casio EM500上保存电子书格式文件经删除)卡上;分别通过软件RecoverNT和EasyRecoveryPro都可以完美的全部恢复。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的大部分数据恢复软件,对中文文件名的文件恢复支持都有些小问题,恢复时你得手动改名才可能恢复。 RecoverNT、Lost&Found、FinalData、EazyRecoveryPro这些软件,都是商业或共享软件,英文不好的网友们也能找到汉化版,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
SM卡不能写入怎么办? 问: 我在使用外接电源拍摄时,由于不小心扯掉了电源插头,导致SM卡出错,不能继续拍摄,但仍能浏览以前拍摄的照片,是SM卡坏了吗?该怎么办? 答: 这种情况是由于数据写入中途断电,导致存储卡数据系统紊乱造成的,既然还能够浏览,说明数据尚未完全损坏,先将存储卡中的数据导出,然后对其进行格式化,如果相机拒绝格式化操作,可通过读卡器进行,但一些品牌的原装卡经读卡器格式化以后,一些特殊功能可能消失(如奥林巴斯的全景拍摄功能)。 为什么不能用LCD取景? 问: 一般普及型的数码相机都可以用LCD取景,直接预览可能的拍摄效果,而专业型数码相机反而不能,这是为什么? 答: 非专业的数码相机大多采用旁轴取景器,在近距离时有视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大多可以使用LCD取景,一些高倍光学变焦的机型更是直接使用EVF电子取景器。 LCD取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它是一种舍光学单反而另辟蹊径的真正的TTL取景,所见即所得,可以预览可能的拍摄效果。但缺点也很多,例如清晰度不够、反应速度慢、费电、在强光下无法使用、色彩亮度有偏差等。 非专业数码相机使用与机身一体的镜头,采用镜间快门,在正式曝光前快门可以常开,正式曝光前再闭合,平时光线可以直达感光器件,因此可以很容易实现LCD取景。专业型数码相机多是基于传统相机机身设计,使用焦平面幕帘快门,还有反光镜,正式拍摄之前光线无法到达感光器件,因此不容易实现LCD取景。而且,对于真正的单反机型LCD取景并无太大必要。另外,对于可更换镜头的专业数码相机,如何保持感光器件的清洁一直是个难题,如果让快门常开,这个问题会更为严重。 如何对比相机的成像
在论坛中时常看到一些网友关于高像素机型成像不如低像素机型成像“清晰”的困惑,这里有些问题需要澄清。 首先,“清晰”与否是一个视觉概念,有很多主观的因素,一般所感觉的所谓清晰度,其实是图像的锐度,关于两个概念的区别,我们已有介绍,现在的问题是,为何会造成这种困惑。 就非专业数码相机而言,所谓“分辨率”的升级其实是CCD器件密度的升级,相机的光学系统及CCD的面积并没有太大变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佳能Powershot G1与Powershot G2,如此以来,如果两幅图像同样以100%的比例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高像素机型的成像的确不如低像素迹象的成像锐利,这样对比是不公平的因为高像素的图像所表现的是更细微的图像细节,公平的对比应该是同时拍摄同一拍摄对象,在同一台显示器上对比物体显示为同样大小时的效果。或者以相同参数输出成相同尺寸照片的效果。这样对比观察,高像素机型的成像还是应该比低像素机型的成像效果要好。 取景器的选择使用 问: 什么时候使用平视取景,什么时候使用LCD取景比较合适呢? 答: 一般非专业数码相机都有旁轴平视取景和LCD取景两种取景方式,这两种取景方式各有优缺点,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使用,可以取长补短。 旁轴平视取景是非常实用的取景方式,工作时不需要电力,视野明亮清晰,而且能与镜头变焦一起连动。但“旁轴”最大的缺点是其光轴和镜头的光轴不重合,在近距离拍摄时有视差,就是取景器的视野偏高,在取景器中能看到的上部的景物,实际拍不到,下部实际拍到了取景时却没有看到,因此,在拍摄3米以内的景物尤其是微距摄影时一定不要使用平视取景。 LCD取景是数码相机相对于传统相机的一大优势,这种取景方式是真正的TTL,和单镜头反光式取景一样,没有取景视差,而且LCD可以模拟实际曝光效果,作为曝光参考。在拍摄近距离景物时建议使用LCD取景。但是LCD是耗电大户,常开LCD会大大缩短电池的使用时间,在环境光线较强时,LCD也不容易看清楚,而且LCD所模拟的曝光效果与实际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在室外拍摄3米以外的景物时建议关闭LCD,以节省电力,也可以提高拍摄的反应速度。 半按快门看到红光怎么回事? 问: 在某些场景下,半按快门,lcd会看到一些红光,拍出的照片正常,没有红光,是什么问题? 答: 有两种可能: 1、在拍明亮的窗户前的被摄物时,回出现红色的竖条,那是因为LCD对有强光“拉光”的现象,属正常。 2、拍摄黑暗景物时,相机无法正确对焦,一些相机会打开辅助对焦灯,半按快门时,镜头前的红外线发射器就会发射一束红光(是由不同方向的线条组成),对焦完毕后,红光自行消失,不会影响照片的。 为什么在电脑上看会曝光不足? 问: 我拍的照片在相机的LCD上看还可以,可载到电脑上后,全部都有点“曝光不足”为什么? 答 其实绝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有这个问题。这其实是数码相机的液晶式显示(LCD)和阴极射线式显示器的差异问题。一般而言,液晶式显示的反差比较大,亮度比较高,相比起来数码相机LCD的显示效果和苹果电脑的液晶显示器比较接近。 那么到底以那种显示效果为基准呢。你可以在Photoshop中打开所拍摄的照片,使用Levels命令打开灰度分布曲线,如果象图示一样曲线右端有大段的空白,则说明此幅照片的确曝光不足,应该增加曝光(可以向左拖动最右侧的三角进行软件调节,效果会明显改善,但曝光高光细节会有损失,因曝光不足而丢失的暗部细节也找不回来),如果没有大段空白,则说明照片曝光正常,应该调节显示器。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端数码相机在浏览时甚至拍摄时就可以显示灰度分布曲线,给补偿曝光提供了依据。 什么是“防手震”功能?
我们知道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如果相机发生抖动,会结象不清,尤其在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或微距拍摄时,相机的轻微抖动都会使拍摄失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机厂商开发出了放手震功能。 数码相机的防手震功能有两种,一是光学的,一是数码的。光学的防手震和传统相机是一样的,是在成像光路中设置特使设计的镜片,能够感知相机的震动,并根据震动的特点与程度自动调整光路,使成像稳定。数码的防手震是通过软件计算的方法,利用成像扫描过程与机械快门开启的过程相互配合校正震动的影响,获取稳定的画面。一般而言,设计精良的光学防手震系统效果要可靠、真实一些。 数码相机故障的排除
数码相机是极其复杂的光电一体化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是难免的。 故障有可能是使用不当、配件不匹配、内部零件配合不良或者逻辑错误,如果相机能够提示故障代码(例如佳能相机出现Exx的以E开头后跟两位数字的错误代码)说明相机已经处于自我保护状态,可以尝试关闭电源,取出电池,静置一段时间(不要急于重新开机),在重新装上电池开机,如果故障不重复出现则无大碍,如果故障与存储卡有关,尝试将存储卡格式化,如果故障多次重复出现,则应送厂家保修站维修。 因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有比较大的差别,种类繁多,非特约维修单位一般没有相关技术资料,更没有受过专门维修培训的维修人员及配件,所以不要冒险请他们维修。
谈存储卡的速度
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种存储卡的速度是有差异的。使用速度快的存储卡可以缩短照片存储的时间,减少拍完一张到可拍下一张之间的等待,能减少错过精彩瞬间的遗憾。 Lexar公司的产品标明了其速度,如8x、16x等,那么一个x是多少呢?依照Lexar自己的说明,1x = 150 KB/秒,那么 8x = 1200 KB/秒,16x =2400 KB/秒。然而,他们并没有说明这是什么速度?是读的速度还是写的速度?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存储卡的速度与使用它们的设备有很大关系,而且寻址速度也非常重要,某些存储卡虽然使用读卡器测试连续读写的速度很快,但实际使用在数码相机中并不快很多,因为其寻址速度有点慢。 总之,厂家所标示的速度有一定参考价值,标示高速的一般的确快一些,但也“仅供参考”,不能希望它真有标示的那么快。 忧天
哪些数码相机的色彩较好? 虽然数码相机一般都有白平衡调整功能,数码影像的色彩也可以人为调控,现在的高端机型大多可以设置色彩浓度,但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数码相机的色彩表现是有很大差别的。 就市场常见机型而言,按品牌区分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浓艳型:富士、柯达、索尼,代表机型 富士 Finepix6900、柯达 DC4800、索尼 DSC S-75. 色彩浓重鲜艳,适合风光摄影。 逼真型:美能达、奥林巴斯,代表机型 美能达 Dimage 7、奥林巴斯 C-4040. 色彩还原真实,后者略淡。可供喜欢淡雅色彩的用户选择。 温暖型:卡西欧、佳能,代表机型 卡西欧 QV-3000、佳能 Powershot G1。卡西欧在非风景模式会减弱蓝色, G1略偏品,两者在表现东方人人像时很讨人喜欢。 当然这只是就默认状态的一般效果而言,仅供参考,恰当设置参数则另论。 TTL闪光在微距摄影中的应用 Bob Allen:The Nature Photography of Bob Allen(macrobug译)
三种基本的TTL闪光:完全闪光、平衡闪光、补充式闪光 完全闪光(All Flash):闪光比自然背景光亮。最终结果是:自然背景光未被记录,所以背景经常是黑暗的,看起来如同黑夜一般。 概述:选择一组速度、光圈组合使得自然背景光极度欠暴。闪光将盖过自然光照亮主体而使背景黑暗。 暴光模式:手动(Manual)。 光圈:选择使照片欠暴至少2-3档的光圈。从f16-f22开始。 速度:设定机身的最高闪光同步速度,通常是1/200或1/250。慢一些的速度也行。 拍摄:拍摄完成后检查闪光灯的暴光指示灯。如果变绿(译者注:因不同的相机系统而异,作者使用的是Canon系统),说明先前的暴光合适。如果不变绿,则应增加暴光量,开大光圈1/2或1档再拍一张。 捷径(使用胶片时):设定速度为胶片感光度的倒数,即1/ISO(如:ISO100的胶片设定为1/125),光圈设为f11(译者注:作者创建了所谓“微距f11法则”,效法“阳光f16法则”,即:微距摄影时正确暴光组合为f11和1/ISO,前提条件与f16法则一致。)。运用倒易率,将这一组合变为1/60和f16以获得更大的景深。这个组合允许一些背景光进入,但是闪光仍然是主要光源。如果你进行手持拍摄而不能使用1/60,那么可以仍然使用1/ISO和f11。同时,如果手持拍摄,你应该把镜头设置在最近对焦距离,然后再靠近被摄物。依靠身体前后移动来对焦。 平衡闪光(Balanced Flash):自然背景光比被摄主体亮。闪光照亮了主体使之与背景一样亮。自然背景光和闪光都记录。这种方法使自然背景光和照亮主体的闪光达到一种平衡。 概述:闪光将照亮主体使其达到背景光的水平。这种方法应用于如下情况:主体处于阴影中,并且/或者背景非常明亮。 暴光模式:手动。 光圈:首先设定光圈。调整你想要的前景效果,比如f22以获得大景深,或者f5.6限制景深。 速度:调整构图使得被摄主体不在画幅中(被摄主体不应影响测光读数),然后对背景测光,获得速度参数。 拍摄:重新对主体构图,打开闪灯电源,进行拍摄。你仍然可以运用倒易率调整景深和/或速度来增加(放慢速度)或减少(加快速度)背景暴光量。 补充式闪光(Fill Flash):闪光增强了照射到被摄物的光线,“补充”光线到阴影部分。自然背景光和闪光都被记录。填充的闪光不如自然背景光那么亮。 概述:现在一个速度、光圈组合使主体正确暴光。闪光只是增加了少量光线来照亮主体。Canon EOS TTL闪光系统被设定为自动补充闪光,所以这个方法是一个傻瓜式的方法。 暴光模式:光圈优先(Av)或手动。 速度:构图,测光,然后设定你所希望的速度值。 光圈:按照测光表建议的光圈值设定光圈。运用倒易率按你的意图进行调整。 拍摄:按照正常方法拍摄。你可以设定闪光补偿进行包围暴光,比如在明亮的阳光下闪光补偿-1,在阴天时闪光补偿-2。 捷径:这种方法在P (Program mode)模式下也有效。 如何缩小文件体积
问: 我想给朋友发一个图片(E-MAIL),可是拍出来的照片图象文件大到6M, (大约1600X1200),我不想损失照片的内容和质量,请问有什么办法? 答: 你用的应该是TIFF或PSD格式吧?在ACDsee中选择该照片,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命令Convert,转换为jpeg格式,在Option中选择80的质量等级,或者把照片在PHOTOSHOP中打开,选择另存为jpeg格式,用8的精度压缩存储,这样保存的JPEG文件,肉眼几乎看不出质量损失,1600x1200的数码照片压缩后一般在300KB以下。
|
|
|
----------------------------------------------------------- 数码星空~有你相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