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8/15 11:29:34 人气:620
|
楼主 |
感悟生命
感悟生命
当我们一从母体里出生后我们便是生命,我们是活的、将来还会思考行动创造的有情有感的高级动物——人。人的生命是美好的,人生四季春的天真烂漫,夏的炽烈火热,秋的博大丰富,冬的苍茫淡泊……当我们阅读着某些人生,我们会感到生命的节律有时就像是音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最终结果却又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有的开花结果,有的扭曲变形,有的热气腾腾,有的冷冷冰冰,有的坦荡自由,有的萎缩拘谨……是社会造成的?自己塑造的?是的,人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但是生命本身却又是由个人在社会中塑造的,否则我们就会落入宿命的阴影,无视人类许多的生命创造或创造生命的奇迹……
人确实是偶然地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你对此无法选择;就像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偶然的,你也无法选择;而正是从生到死的一个个“时间的点”“时间的段”,构成了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过程——这便是所谓人生,在这其问该有多少风浪向生命挑战,该有多少难题等着破译,或许生命只有在挑战与破译中才能真正成其为自觉自主的生命。
这是从中央电视台看来的节目:癌症病人的晚会,生命的终结是死,而癌症却使这些人意外地接到了死的通知,他们都痛苦沮丧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可以呢?上海的那位美丽的小姑娘,她的眼睛本该属于蓝天飘飞的风筝,属于黄浦江美丽的夜景——可是癌症使她眼前一片漆黑;台湾的那位三十六岁的家庭主妇,丈夫等她游阿里山日月潭,孩子等她给他们做饭送他们上学,但医院的病情通知却告诉她只能再活三个月。她不能不扣问命运为什么如此残酷……癌症使他们想起冬天,想起黑暗,想起死亡,但也正是死亡才唤了他们强烈的求生的欲望与自我意识,是的,人只能徒劳地“思考”死,因为“死”与“生”一样一般都不掌握在人自己手里,思考“死”实质上也只是为了思考怎样去生如何去生,因而人对死的思考在精神上却不是徒劳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必要的。或许,当人面对“死亡”,感受到生命只有一次时,他是可怜的;如果人一辈子都没有想过人是要死的,或许他更可怜。还是回到那些癌症病人那里。可怕的癌症让他们绝望,也让他们觉醒:生命脉只有一次,活下去,顽强地活下去,乐观地活下去,做一些实实在在对得起生命的事情,在困境中去创造那属于自己的生命——那位上海的盲人姑娘竟然成了出国的留学生,那位台湾的主妇竟在中央电视台激动向全世界宣布癌症并不可怕……去珍惜只有一次而又不可重复的生命,向病魔抗争而创造新的人生。的确,当人意识到人终有一死时,生命的自我意识就会才真切地被唤醒,人才开始真实地考虑如何去创造有价值的生命。
生命就是生命,这是前提的前提,原则的原则,是人类从漫长的历史中悟出来的“天理”。社会处在落后时期,人们更关心抽象的“集体”“社会”,但是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构成的,随着社会本身的进步发展,个体生命的价值越发重要了,个体生命不可重复再制的尊严性也越发显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秩序应该有益于大多数生命的自由发展,保护大多数生命的自由发展,这已经天然的不需要引经据了。
现实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变化流动,就像人生充满面了各种可能。文学作品对此有深刻的揭示,还记得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吗?那位可怜可笑的小教员,一辈子在别人设计的套子里讨生活,不喜欢大自然,不喜欢朋友,甚至连人的基本权利“爱”都不敢接受,更别说去争取了。如果满世界都是这样的人,这世界还有什么意义?!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讲,美是生命活力的自由表现,而悲剧就是生命的被扭曲,喜剧则是生命的自我扭曲。 人需要职业,但人不是职业的奴隶;人需要金钱,但人不是金钱的奴隶;人需要荣誉,但人不是荣誉的奴隶……人是生命这个基本的事实决定了人的生命的社会性,人的生命的丰富性,人的生命的情感性。一名话,有价值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创造生活的生活,一种为人的生活,人是目的,才是生活的最根本的意义座标所在。否则,只能是人的生命的异化。
生命是个过程,各不雷同,很难复制,我以为能把自己生命的力很好地发挥出来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欣赏“在死前把能量消耗干净”的人生观,瞧不起“为怕花落却怕开”的人生观,在许许多多的体育明星中,我最欣赏的是第25届女子百米比赛的金牌得主德福斯,在强手如林的跑道上,这位美国姑娘像黑色闪电一样冲在所有选手的前头,她获胜时沉静而又兴奋,谁能想到三年前她竟是一位“不治之症”的患者,头发脱落,卧床不起,一年前还只能在地上爬行呢?然而就在那个让举世兴奋的时刻,她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在跑道上写出了耀眼的诗行,让自己的生命绽开出美丽的花蕾!她为人类增添着美!在病魔面前,她有理由退缩,但生命比理由更根本,她创造着自己的生命,也创造出一种更迷人的生活理由!我观察过许多惧怕死亡的人,我知道在本质上他们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是所谓命运,因为他们从没有真正的生命(自我)意识,从没有征服与创造命运的勇气,没有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奋斗过,他们大都是些自私自利者的可怜虫!
我写过一本诗集叫《生命的湖》,我觉得生命的勃发滋润全源于你对生活有无兴趣追求,心里有无生命的湖。当你在创造生活的生活中发现心中有了生命的湖的时候,你就不会再羡慕别人的生命的湖,相反,你会欣赏别人生命的湖,这世界上有太多的假丑恶,所以真善美才可爱,无数生命的湖使我们感到生命的可爱,正像许多干枯虚伪的生命让我们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那晚我们在街灯下散步 忽然发现被高楼裁剪的星空 你说最近胸中总有波浪喧哗 我意识到了那便是生命的湖
生命是那么顽强又是那么脆弱,点燃生命湖的是活生生的生活而不灰色的理论,生活比理论使我们更热爱生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忧郁绝望的安德烈王爵,有一次无意在少女娜塔家做客,深夜躺在床上听到楼上娜塔莎因月色太好而兴奋得全无睡意,趴在窗口诉说着想飞上天去的幻想……他的生命感全被激活了,生活多美啊!就这么一点点生活的火花使安德烈无形中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从精神上讲,活着不要多少理由,有点良知,有点希望,有点责任,有点勇气,有点胸怀……就足够了! 有些年轻的朋友为生命的自然形态的“不标致”而苦恼,这可以理解但不必要,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内在素质的美,人格的美才是人的最高品极的美。漂亮很容易与美相混,但漂亮不是美,漂亮是天然的,而人的美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创造的产物,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其精神风貌人格魅力的美远远胜过自然形态的漂亮,单纯的漂亮有时是苍白的,当它极为苍白时甚至是可怜的。我曾为一位女作者所写的一篇《女人的花季》而感动,文章中说,她从记事开始就是一个丑小鸭,从来好事都不沾她的边,她习惯了,甚至从不敢把美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就是这个丑小鸭,在一次人到中年的中学同学的聚会上,她却让过去的老同学们惊异:“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美呀”……这时,她才联想起近来丈夫与同事对她也讲过的类似在她看出来莫名其妙的话,这也使得这位女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一个哲理:其实,每个女人都会有一个花季,不过有的早,有的迟。我为这个想法吸引而折服,我甚至想,其实,每个人也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花季。人生在世,人的美是生命个体吸收各种社会营养自己创造出来的。
生命的微妙在于它是一个具有多种可能的奇特过程,正像“生”是生命的开始一样,“死”则是生命的结束,“生”与“死”才使生命成其为生命,如果没有死,人就将成为永生的神了,如果人真的万寿无疆,那生命还有什么值得尊重与爱惜的呢?我们可以一觉睡上十年,一顿号饭吃上十年,如果人真的万寿无疆,满世界都是你孙子的孙子,孙子孙子的孙子,你活在一个根本没有同龄人的世界上,张口一百年前或五百年前,你又会有什么乐趣呢?
在这一点上我赞成佛教,自杀是对生命的亵渎,一息尚存便无法排了“得道成佛”的可能,所谓佛性在自身,身都没有了佛性何处存呢?爱惜身体是热爱生命的题中之义,佛性我以为便是对生命的自信与对生活的执著。
四十而殇,四十岁的我们开始时不时地为同辈送终了,别人的死会“提醒”我们:“人不过是大地上的暂短者”,我们也如此,凡人都如此。"无情岁月增中减。不尽豪情减中增“ 既然意识到生命很短暂,那么,就让我们好好地把握它,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创造并享受自己的生命与生活。 越思考死亡,我们越热爱生命,越珍惜自己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