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文学天地 >> 诗词曲赋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先锋 关于先锋
号码:120982
呢称:
轻风骑
等级:0
积分:1025
主题:190
回复:1256
注册:2001/3/12 11:51:11
发表:2003/9/3 18:59:04 人气:193 楼主
先锋 关于先锋



                鲍栋

要谈到诗坛目前时尚的先锋就得从最初的先锋开始。
先锋是军事术语,自从一个记者把这个词用到了文艺批评,文艺界就被比喻成了战场。
诗歌史中最初的先锋是波德莱尔,绘画史中是印象派和更早的库尔贝,在当时的学院气(
最初这个词并非贬义)的语境下他们的先锋行为撼动了人们的思维惰性并最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看法。在这之前文艺仅仅是消遣或者是贵族们必备的修养,诗歌和绘画被用在酒会和官方沙龙上作为资产阶级美好生活的佐料,可以用陈腐来概括当是的文学艺术风气。在这之前和同时虽然有不少的文学艺术探索,比如左拉的自然主义,莫罗的象征主义,包括库尔贝波德莱尔印象派,但都是不自觉的有限的,并没有先锋的自觉意识。
库尔贝波德莱尔印象派们之所以被称为先锋是后继者的命名,他们体现了先锋精神的基本思想,这些后继者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等。当时的先锋是惹人(大众)痛恨的,被看作是没教养的和弱智的行为,所以斗争白热化地激烈(朵鱼在一篇文章中详谈了这些),可最后谁都知道先锋派们胜利了--由此而开创了20世纪初的小文艺复兴。大众对先锋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痛恨到不肖一顾到喜欢再到崇拜再到最后的期待,那时的画廊推举新人购藏新画渐渐形成潮流,也推动了大众对先锋的进一步认可。
人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艺术必须不断的革新。当时的庞德说:“诗歌是一种陈腐的诗歌
和另一种陈腐的诗歌之间呼出的一口气!”,画家马格丽特也认为艺术是对以往视觉经验的挑
战。年轻艺术家直接把他们的上一辈作为了革命的对象接着又被更年轻的一代推翻,艺术流派和观念的更迭在二十世纪初达到目不暇接的地步。在这种风气下老年的雷洛阿不禁喟叹自己已被人忽视,而像毕加索这样的不断更新的艺术家则被视为典范。其实雷洛阿晚期的作品并非毫无价值,仅仅是不符合人们心中的对艺术的期待----在这种期待中先锋性是占主导地位甚至是唯一的----人们因此有理由忽视那些不先锋的作品.换句话说,先锋变成了评判作品唯一的标准。这种状况在愈演愈烈,战后的先锋精神上升为西方的国家意识,由各大国际画廊代表国家把持着艺术的传播和创作。战后的欧美艺术发展几乎都是沿着推翻推翻再推翻这一标准的先锋模式。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状况要缓和一点,或许是诗集不那么能产生高额利润。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同样的思潮,战后的一代极力反对他们父辈的生活方式,抛弃
他们父辈的道德观价值观等等一切。这些虽然不是用先锋行为就可以完全涵盖的,但先锋无疑是它们最初的源头和最根本的策动力。总之先锋概念极大的影响了西方的文化和社会。
从宏观上看先锋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所指,所有的对固定规范习惯等集体意识做出挑战的行为
都可以理解成先锋,这种挑战欲望的出现的依据是人们认为这些新生的思想一定会赢得胜利而代替原有的思想,因此在先锋的旗号下的种种行为都获得了合法性。每一个个体行为都在这一观念的评判之下而近似与一种被监督。原初的先锋精神中所包含的对个体的尊重到这时已无影无踪,先锋在最后终于成为了西方的强迫症。
* * *
如果中国当下的文艺批评在学理层面和西方是相通的话(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立足点),那么
最近在诗坛上重新登场的“先锋到死”的口号无疑也包含了成为某种强迫症的可能(说是重新是因为八十年代的文艺界早已上演了一场先锋剧,美术界叫新潮美术,诗歌界叫实验诗)。先锋这一概念或精神除了强调不断创新之外对具体的写作并没有现实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概念精神等等在本质上是非诗的,用这些非诗的东西来写作实为虚妄,最可怕的是:任何概念在操作中都会覆盖在个体之上而最终代替了个体(比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可以说在当下提出的先锋精神除了能收拢话语权之外实际上毫无意义。
在这样的“先锋到死”的口号之后,我看到了许多迎合性的写作,无非是争奇竞怪,仅仅造
成了一种诗坛繁荣的假象,更有许多垃圾性的写作(标榜自己就是要写垃圾的也还是投机地在写作观念上竭力先锋)。大部分人对先锋的认识停留在感情层面上,梵高的故事至今还能感动不少听众,可又有多少是为他具体的作品所打动并且不是在先验的先锋光环之下的?在中国目前的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70后等众多割据性的概念中又加上一个空洞的术语只会加重目前诗坛的浮躁。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先锋?诗歌乃至文学艺术中的个性的保持和强化早已被人们认同了,空洞地提出先锋精神只不过是把创新这一个体行为偷换成集体行为再强加到个体上。
毕竟诗依然是从个体性出发的,先锋及其类似的写作观如果不和现实的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
对具体的写作只能是无能为力。
* * *
既然谈到了现实感受和体验就得提到下半身


关于下半身

下半身是很有活力的一群,看他们的诗很轻松,不费脑子,没有什么曲里拐弯的“叙述方式
”,有些好诗充满着感性(感觉的弹性?)。从下半身宣言来看,他们是追求现实生命力的,
反对上半身的理性智慧形尔上等等一切(下半身反对上半身)。这种追求不仅停留在写作上,
更渗透在思维和生活中,所以它的意义不仅是诗歌,进一步说这是从诗歌开始的一场思想革命
(我期待着)。
可以说“下半身”也是一个被骂出来的术语,和“印象主义”“野兽派”一样,单从字面上
不能窥见它的全部意义,而且和许多偶发性的术语一样(如‘达达’),它的内涵是不断生成
的。也就是说下半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所指,它的内涵将随着具体的写作而加深和拓展。
不过下半身还是有着非常明确的针对,首先它针对着知识分子写作,即:下半身反对上半身
。由此产生了很多消解性的写作,调侃反讽等等。另一方面它从身体出发,由此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性主题。两者的交互影响则产生了无数的性玩笑,并且仍在不停的复制着。在具体的操作中,一个试图从现实生命出发的下半身也产生了惰性。
这些惰性除了狭隘的性消解主题之外主要还有以下——
急进。在许多作品的铺天盖地的排比铺陈和嘶喊中,我看到了急进。难道非得用这些手法才
能推进感觉?形式追求不和具体的感觉相连接只会导致诗歌的轻划单调,并且又会导致和知识分子们一样的矫情造作。危险!
本色写作。很多人以为即兴的不加修饰的诗歌就是本色的,并以此为正中,对此我觉得是诗
人们对自己的无知和误解。在一个具体语境下的写作,都是以这个语境为出发点的,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本色写作依然是在针对诗歌的文化负载。也就是说本色从来都是追求的来的,而且在人的本色中无法摆脱传统的内在积淀。本色写作是妄想。
反抒情。这也是个误解。抒情只是人类表达自身感情的一种方式,诗歌为什么要区反对它?
反抒情只是因为对抒情的狭隘理解,其实应该反对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或者 “轻轻的我走了”或者“玫瑰在暗含的紫色中因黑暗而明亮了”(此句为杜撰)等抒情,反抒情不如改为反矫情。韩冬说对了:诗歌的本质是抒情。
不管怎么说下半身带来了不少的好诗,如浩波的《屋檐下》《大连十三章》,尹丽川的《情
人》《老张》,南人的巫昂的……
最后说一句:为某一纲领而写作只会沦为这一纲领的附庸,谁都希望我们的诗坛是开放的宽宏的。
 
-----------------------------------------------------------
岁月静好
号码:190018
呢称:
米蓝
等级:0
积分:30
主题:6
回复:21
注册:2003/5/28 9:34:26
发表:2003/9/4 2:11:09 第1楼
Re 先锋 关于先锋

我看了,只是我的时间不多。

好好。继续。
 
-----------------------------------------------------------
沉默
号码:147187
呢称:
*晨露芳草*
等级:1
积分:725
主题:205
回复:1904
注册:2001/10/11 8:32:33
发表:2003/9/4 8:13:04 第2楼
Re Re 先锋 关于先锋

一直不明白这个版名的意思?
解释一下?
 
-----------------------------------------------------------
我走了,要好多好多时间,不是说地球很圆吗?我是否走的回来......

 本主题共有回复 2 个 本页: 1 -- 2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