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9/3 19:06:56 人气:158
|
楼主 |
人物记 沈浩波诗印象
唐欣
一个写诗写了十来年也没出名的人,来议论一个写了三年就暴得大名的人,他凭什么呀?但读了沈浩波2000年度的作品选,我感到,他确实有所依凭。他的诗,确实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品质。 诗歌,无非是对世界的看法和说法。90年代以降,诗的题材和方法的空间已所剩无多。沈浩波指责的许多诗人裹足不前,正与这两块兵家必争之地的紧张有关。沈浩波们没有希腊或西藏可以投奔,日常生活也已被人掘地三尺,敲骨吸髓,技术主义更是自欺欺人的学院派的专利,这些正值风云际会的热血青年,只能以亮出下半身的极端动作,把这密不透风的诗坛捅开一个窟窿。浩波的诗,直指人性的深渊,遍视自己的内心,深入到当下境遇和日常心理的批判,而是带着让你恶心死的顽童样儿和看谁更坏的炫耀感,洋洋自得和津津有味地对自己进行展览和揭露。我们知道,人性中许多黑洞部分,也许是太过残酷的缘故吧,大多数人宁愿采取遗忘、回避甚至掩盖的体面方式,至少诗歌从来不是适宜的暴露场所,但浩波对此似乎有着强烈的偏好,他是鲁迅所谓敢于直面和正视的真猛士的嬉戏版,他凭借直觉和本能,直捣黑暗的核心。对那些知识分子要兜好大圈子才勉强接近的本质一类玩艺儿,他不是触摸或刺痛,而是一下击穿。这种对人性的探测,彻底丢掉了旧有的浪漫主义幻想,也完全不顾忌诗歌的惟美传统,充满身体磨擦、惊险、引人入胜,有一种直接、凶狠和激烈的效果。所以我对浩波诗的阅读快感,不是来自感动,而是来自震惊。我承认,这个年轻人让我领略了人的处境和心境方面的险峻风光,而且我要谈,这同整个社会变迁、人文思潮乃至时代大趋势不无暗合之处,我们正处在一个日益沉沦的世界。 但令很多人不能忍受的,可能还是沈浩波的态度。当年于坚评论伊沙时尝言:无耻的写作。可惜于坚并未展开这个有趣的论点。在我看来,无耻,大略相当于尼采的超越道德判断,站在善恶彼岸。如果说伊沙是开始和方向,那浩波这些人,要更无耻的多了。伊沙说小沈身藏大恶,指的是不是这个呢?这也许就是下半身的真谛吧。在文学上,无耻其实是很高的境界。很多人对浩波诗的反感和愤怒,也许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他用的是另一种座标系。说实话,我自己也是望尘莫及,但真是羡慕和佩服这种了无挂碍的自由心态。 作为下半身的灵魂人物,浩波也显示了足够的领袖风范、全局的战略眼光、理论敏感和锐气以及全面的文字才能。更重要的是,他的诗压得住,在浅易自然间透出大气,并有一种同龄人罕见的寓言感和抽象能力。他的无耻要更自然,有真气运行其中(有的人看上去好象是使劲无耻和假装无耻),甚至(奇怪!)带有某种坦荡、天真、明朗的磅礴,他的色调也更丰富,在无耻下面,还有他的洁癖、他的急躁、他的完美倾向。与同道比较,他的诗不飘(如盛兴、朵渔、巫昂),不邪(如李红旗、尹丽川),不精(如朱剑),不滥(如南人),不熟(如马非),而是一派稳实厚重又准确锋利的掌门风格。 如果说浩波99年以前的那种冗长、缓慢的抒情还嫌甜俗稚嫩,经过变法的2000年,他可真是判若二人。现在他主要致力于反抒情(借用他自己的说法)的短制。他对现代汉语的可折叠的弹性进行了充分实验。他的诗,通常是一句话,重新紧固之后,用短音节、停顿、转折和响亮的重音再次念出(顺便说一句,他的诗是念的而不是看的),经过这样的程序重排,口语即成为诗歌,他也形成了鲜明和独特的个人语感。而一旦语感找到,诗人便已上道,而且是好车和高速路,他不痛快谁痛快? 浩波还很年轻,前程尚难预料,但他已是大家重点关注和期待的诗人,这一点没有疑问。我看说别的也是多余,等着看他的好戏和佳作就成了,打住。
|
|
|
----------------------------------------------------------- 岁月静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