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10/23 22:18:48 人气:297
|
楼主 |
人与社会
人与社会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只有一次机会,你所许下的愿望会在刹那间实现,你会许下什么样的愿望呢?这是童话故事中的老生常谈,但结果常常是很多很多的金钱、很大很大的权力。我们不应对此感到羞耻,这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想往着最直接的个人利益。没人会许愿说,给我更多的智慧吧,让我变得更美丽吧。因为智慧可能怀才不遇,美丽也会成过眼云烟。让个人幸福的最根本的力量,最少是在大多数又没钱又没权的人看来想来,就是金钱与权力。很多很多的金钱、很大很大的权力,最好是钱多的用也用不玩、堆得象山那样高,权力大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都不能管。个人新心中潜在的幻想是共同的,古今中外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所以即便是身为大学教授的浮士德博士,在恶魔的交易下,还是选择了权力、金钱与美女。歌德没有明说,但他选中了这个主题,就在于表明,人是心底深处对权力与金钱的追求是更为根本的。虽然有些人在高喊献身于科学、献身于艺术,把科学和艺术看作是真正的人生的目的、是自己毕生的事业与追求,但当真的恶魔出现,许诺给他们权力与金钱来交换他们的良心时,他们同样会(象童话中的人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交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诚地对待自己,如果我们用同样的假设提问自己(用不着告诉别人),我们会得出同样的选择。为什么不呢?更多的金钱、天大的权力、美女成群、无尽地享受,人面对这样的机会,他不会拒绝。 当然,我听见了反对的声音。庸俗、卑鄙、浅薄、虚伪,我记不起那么多贬低他人的词汇。记得前些日子有一位中学教师,好象是语文老师,说学习为了什么呢?还不就是赚大钱、娶美女。结果是捅了马蜂窝,被家长告到学校、教育局,媒体也加入展开了大讨论。最终是以这名教师被停职,好在深圳一所学校慕名而来,也算他是因祸得福。这一问题引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撒谎,明明社会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赚大钱、娶美女,学校却偏偏教给孩子不爱钱、不爱权、讲文明、懂礼貌。看起来学校的教育恰恰是在教育孩子违背自己的本性,把学生训练成易于统治的模范人民。我们的教育真的出问题了吗?或者说我们的教育真的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吗?有些人恐怕已经真的开始相信了,人的本性需要在现当代越来越成为年轻人行为的根据,过去我们是在压抑自己的本性,现在我们要释放我们的本性。这就是个人时代来临的呼声。人们期待更多的更直接的享受,来于本性的享受。很多很多的钱、成群接队的美女、肆无忌惮的权力。 可童话毕竟是童话,幻想毕竟是幻想。这一切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不可能的。个人虽然追求幻想,想不劳而获、一步登天,可个人目的的实现必然会面临强大的社会阻力。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必然要涉及到其它人,很多很多的他人,涉及到要剥夺很多很多人的权力、打破很多很多人的幻想。我们要很多很多的钱,可这些钱必然来自于很多很多人的辛苦劳作;我们想着成群结队的美女,但这意味着很多很多的美女要放弃她们的尊严成为妓女;我们想往绝对的权力,所有的人被一个人所随意摆布,这就意味着这些人丧失了自己的权力成了奴隶。所以个人的幻想如果实现将是以整个社会的毁灭为代价,任何一个人从神那里获得这样的许诺的人都意味着千百万人从此走进了万恶的童话世界。因为恶被实现了,一个人的享受建立在千百万人受难的基础之上,一个人的威严建立在千百万人丧失自己的尊严的基础之上。 所以童话仍然是童话,他可以让金钱由天而降,他可以让美女由天而降,他可以让整个国家的奴隶由天而降,他并没有说有什么人会为此付出代价。没有受害人,只有受益人,这就是这个童话真正吸引人也是真正迷惑人的地方。个人的愿望彻底实现了,却没有任何良心上的不安。当童话实现时,一切变得就象是一场梦,自己就象是在梦中,根本无法相信这梦境般的真实;当童话实现时,我们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因为真实离我们而去,我们被童话般的人物、童话般的环境所包围。我们就象那童话中的小牧童,一次特别的际遇,牧童变成了国王,谀臣奴仆纷纷围了上来,财宝美女转花灯似的映带左右。谁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就必须要有浮士德一般的超凡的智慧。 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人无法靠幻想而获得权力与金钱。个人的目的(赚大钱娶美女)必须要在社会中实现。要赚大钱就要有经营的能力,要娶美女就要有吸引美女的办法。金钱分布在社会之中你要有本事去取;美女生长在社会之中你要有精力去娶。你无法靠童话中的许诺来实现,你也不能靠暴力欺诈去获得。而教育是一个手段,让你赚到钱娶到妻。至于钱是不是大钱、妻是不是美女,就完全是个人品味的问题了。如是赚了大钱进了监牢、娶了美女添了烦恼,对你的人生又有何益呢?古代多少人因为妻美而丧命呢?在一个强权的社会,潘金莲绝不是一个特例(男爱美、女爱财);在现今的时代,不杀你算你赶上了新社会。 由此说来,赚大钱娶美女只能说是童话般的描述。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知识的多少并不等于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教育更多地是使我们拥有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当我们面对妖魔鬼怪时能够识别那是些什么东西。教育使我们懂得人的权利的界限、使我们懂得金钱不是来自于空中的馅饼、权力不可能都归我而别人却不减少。因而赚大钱娶美女说来并没有违反任何的法律道德,赚大钱国家是鼓励的,只要你是合法的赚钱(鼓励学生学习当然是给他们合法的手段),娶美女也是社会时尚,没谁会说娶了美女就违反某条法律或是不道德的。只是从教师(神圣的)嘴里出来,一时却成了笑柄。都是因为我们心中的绝对的幻想在做怪,赚大钱娶美女触动了我们心中那绝对的恶,那排斥他人唯我独尊的最终幻想,人的本性的渴望(在真实社会中是不可实现的)。 现实的教育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教育必须要为人进入社会做准备,人要有知识和能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或提供产品。在实现个人的目的上,教育确实给人看来似乎是在绕圈子。这是由于个人的目的与社会组织的矛盾,人是群体的动物,而我们所描述的人的本性的需要是与群居的法则相矛盾的。在真实社会中个人如果直奔目的,就只能是抢劫、强奸;所以个人必须通过手段来达到目的。而当绝对的恶根本无法实现时,人更容易出现目的的异化,本来是手段的变成了目的。比如社会、国家、科学、艺术、民主、自由、人民、运动,人们开始追求更广泛的个人的实现。原来的赚大钱、娶美女在这些新的目的面前也变得多么苍白无力。(由此回到浮士德就又是一个循环)。 因而人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拥有个人的目的建立在最终的幻想之上;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的目的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人的本性总会在一定的时期对人类的文明进行有力的反扑,特别是在社会组织出现大变革的年代,人可以实现童话的年代(那怕是部分的)。人的本性是易见的,而人类文明相对是难得的。人的本性与人类文明的矛盾也就同时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当社会是正常的时,人也就更文明;当社会失常时,人的本性就将跳出来大行其道。从社会思惟的角度来讲,对于社会的一分子来说,人的本性是不存在的,人的本性是不负责任的兽性宣泄;对于个人的本性的思惟来说,社会埋葬了人的一切欢乐和享受。这就是个人与社会矛盾的最为极端的表现,在霍桑、鲁迅的小说中我们都会有所感受。古人也说慎独,就是避免人的本性成为人思惟与行为的主宰。
o==)_\ | ’,====_ `======== \ \ \_____ (________)/~-----||-----. \ \ `\ || _\_\__/_ ZX||34 \ \ \ `\|| (||__________________ \ | |)76`\_ / /_~_/// \ / / / `-_ / -==============- / / /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 |~`-----------------’ | ( ()’) | ’-’ \_ `--’ _/ \_ `--’ _/ `----’
|
|
|
----------------------------------------------------------- 无论何时说“我爱你”,请真心实意。 无论何时说“对不起”,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相信一见钟情。 永远不要忽视别人的梦想。 深情热烈地爱,也许你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 用一种明确的方法解决争议,不要冒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