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10/30 21:41:18 人气:575
|
楼主 |
跷脚篇 续
十九世纪中,西方民族乐派兴起,德沃夏克即是其中一位卓越的作曲家。 德氏在其知天命之年横渡大西洋,赴新生不久的美国进行教学工作。于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在他的晚期创作中,无处不在。 德沃夏克中期的创作,始终自觉的把本民族的音乐复兴作为己任务,在捷克斯洛伐克音乐的先驱斯美塔那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就是〈斯拉夫舞曲〉全集。这是两套作品,原为钢琴四手联弹,后被德沃夏克改编为管弦乐作品。这两套舞曲,充分吸收斯拉夫民族音乐的特点,诸如节奏特征,体裁形式。但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将其民族精神溶入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管弦乐队的形式表现其民间风味。我手头有一张普雷特列夫指挥俄罗斯国立管弦乐团的版本,DGG公司4D录音。每次听这张CD,都会想到四九年后的中国音乐创作,在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彼此之间多少有类似之处。这两套乐曲,第一套热情奔放,富民间舞曲气质,跳跃性强,有无限动感。第二套则优美温情,娓娓动听,乐思缠绵。与其他西方管弦乐舞曲相比,民族风格浓郁,地方色彩厚重。 在德沃夏克远赴美洲之后,他国异乡的所见所闻,一个新生国家的蓬勃生气,耳闻目睹美洲原住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悲惨遭遇,及对家乡魂牵梦绕的思念,身处彼境的孤独寂寞,这一切揉合在一起,便催生出他的最杰出的两部作品,即:OP95第九交响渠〈自新大陆〉,OP104〈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自新大陆》有着史诗般的气魄,伟岸的音乐气势。整首乐曲充满英雄气概,深深的乡愁,“感受”与“怀念”又使它感人至深,魅力无穷。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中,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人的主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由多变的艺术形式,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关注,种种迥然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特征,均在这部作品中表现无遗。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第九之后,从音乐特质上来看,这两首作品有内在的联系,其传承关系在作品中都可以寻迹觅踪。大提琴协奏曲更偏于德氏的内心世界的描述,极度交响化的大协的第一乐章中坚定有力的英雄形象,始终让我觉得是第九末乐章中第一主题光辉四射的弦律的某种延续,是一种主观精神的具象化。显然,第九的第一乐章有着更大的内容,其间复杂的乐思使得这这一乐章充满激情与不安,矛盾性的冲突,戏剧化的场面,不断出现,在使用黑人歌曲的元素后,使第九更具现实意义。 在弦乐的背景下,圆号在乐队深处悠远的吹响,表现出某种情绪,在大协中,这样的表现手法也有两处可闻。但编曲不同,旋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性格也不同,但构思相差无几。第九在著名的慢板乐章中,英国管吹出缓慢哀伤的旋律,乐思来之于对一位印第安民族英雄的悲悼和同情,内里蕴涵情思又与德氏的乡愁相于合。大协的第二乐章更重于对亲人的怀念与自身感情体验的描写。大提琴吟唱似的声音,包含有无限的深情厚意。二者异曲同工的妙处都在于使用一件乐器的独奏,表现出深切的思乡之情与内心深处情感倾诉,都是一样的感人肺腑。总结性的末乐章,由于写作的时间不同,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也不尽相同,第九的末尾里信念的坚定,大协是兴奋心情的外露(因大协创作完成后,德氏已回祖国)。这两部作品风格相近,不少段落听起来都带有《斯拉夫舞曲》的韵味,但在整曲中并不显得唐突冒然,相反,对主题的深化和烘托都起极妙的作用,德氏已将他民族的音乐养料完全的融入创作之中。 两首德氏杰作,一首重于对新世界“纷至沓来”的种种印象的复杂的自身感受,一首重于自身体验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又外及里,由人及己,内在的逻辑关系细品来,甚是有趣。其共通之处,客居他国的怀乡情思却又表现的各不相同,一借伤他人之悲抒自身情怀,一融乡愁于哀亲人之不幸中,苦心之处,聆听之下,方能领悟。
|
|
|
----------------------------------------------------------- 百物之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