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11/2 10:59:57 人气:753
|
楼主 |
倚阑人有万千愁
倚阑人有万千愁 ——常熟翁同龠纪念馆遐想 常熟是江南著名的古城,它风光秀丽,西有山峦起伏的虞山,东有波光闪烁的尚湖,面貌一新的虞山镇以建于南宋而又修葺一新的高耸方塔为其标志。。。。。。尽管常熟近年来城终于市面貌确实一新,而且正逢江南春早的季节,然而对我这个多次来过常熟的游人,却不想重上虞山,重游尚湖,重访千年古刹兴福寺。。。。。。却很想拜谒一下近年来才修复开放的翁同龠纪念馆。 常熟翁同龠纪念馆座落在虞山镇南的翁家巷内。庭院深深深几许,纪念馆有堂,有室,有阁,有楼,有庭,有院,有廊,有奇树,有异花。。。。。。徘徊在其间,只觉古色古香,肃穆清幽,不愧是典范的明代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 时势造英雄,翁同龠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激变时代。翁同龠纪念馆里的一张张照片把人带入翁氏的生平以及那个时代。咸丰6年(1856年)26岁的翁同龠中了状元,就是从这里离开故乡去了北京,他做过军机大臣,总理目内阁事务大臣,并任过同治与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龠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他是力主抗战变法的。翁同龠作为帝王师,他教光绪读的书,不仅有传统的文化典藉,更有国外的史地政治(变法),不难看出这位帝王师的眼界与良苦用心,当时的中国太需要跳出“天朝”的枉自尊大,太需要了解陌生的世界,太需要变法图强了。。。。。。他希望光绪能顺应历史潮流,有番作为;他积极支持并参与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康梁变法,他曾以其帝王师的特殊身份向光绪皇帝力荐变法领袖康有为,称康有为的水平能力“过臣百倍”,在图变图强的历史风云中,他的身影是坚定而忙碌的,因而他也被康有为赞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记得在常熟的漂亮的方塔公园内,有个常熟名人馆。常熟确实称得上文化名城,名人辈出,尤以元明清以降为盛,黄公望、钱谦益、曾朴、黄人、宗白华。。。。。。。锦山秀水加上文化底蕴,出些文化名人本不足怪,但出像翁同龠这样的际会时代风云的变革先驱兼文化名人则特别让人敬重,徘徊在古色古香、肃穆清幽的翁同龠纪念馆,我觉得或许因为有翁同龠的存在,这锦山秀水的常熟才增添了天风海涛的气度,这或许也是我想拜谒翁同龠纪念馆的缘由吧。 翁同龠故居又称“采衣堂”,取“采衣”“娱亲”之意。它始建于明代成化、弦历年间。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被翁同龠的父亲购得,据介绍这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好的集雕、绘、塑于一体的官绅宅第。翁同龠在此长大,并从此走向作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百日维新是场夭折的变革,而在百日维新的第5天,翁同龠这位“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就因遭反对变革的顽固派的嫉恨,被慈喜太后逐出京城,开缺归里。此时翁同龠已经68 岁了。翁同龠在虞山鹁鸽峰隐居下来,把自已的住室命名为“瓶庐”,取守口如瓶之意。然而口可如瓶,心中亦可如瓶,只怕情思如江似海吧。此时的翁同龠表面寄情于笔墨,他的诗简凝洁重不落俗套,他的书法苍劲有力自成一家。。。。。。。然而这位从小就信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灵魂真的能安居于虞山鹁鸽峰以及这古雅清幽的庭院之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翁同龠纪念馆的居思永堂中间刻有翁氏雄劲洒脱的书法遗迹,其中有一句诗让我久久难忘:“倚阑人有万千愁”,翁氏之愁不是那种个人的忧愁,而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代之愁,那确实是个让有识之士忧愁的时代。翁同龠的绝笔最未句便是“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其实这位“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心何尝死过,就在这故居里,他也曾会见张元济、张蹇这样一些有先进眼光的近代杰出人物。。。。。。 在翁同龠纪念馆的古雅幽静的厅、阁、楼、庭。。。。。之间,边徘徊边遐想,翁同龠离开这个人世已快百年了,这百年间风起云涌路回峰转,改革开放已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倚阑人有万千愁”的翁同龠如果能看到今天的常熟,今天的故国,他是该感到辛慰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