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11/8 7:57:24 人气:90
|
楼主 |
传说,童话,故事,小说;人生。
传说 传说都死了吗?是不是因为它们都太过于古老?还是因为它们已经经不起岁月的冲刷而变的面目全非? 我在飞扬的北风中看到那段断壁残垣,在风中屹立着,沧桑的面容上写着无数的艰辛,那些刻在墙上的传说早已面目全非,我努力的去辨认上面的字迹,可是我总是读不出童年阳光里的故事,那些快乐早已变换了容颜,而我,此时也以一张成熟的面孔站立在风口。 于是我只好闭上眼睛,我看到了童年阳光里摇晃的枝桠,很细很脆弱。只见一个孩童爬上树把那黑色的枝桠折断,然后奔跑。 我看到了燃烧的火焰,那些孩童在周围嬉戏着,并且还有喷鼻的香味,那应该是烤红薯的味道吧。 还记得奶奶给我讲的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那应该是夏天吧。傍晚的时候早早的吃过了饭,然后把凉席铺到家里的平房上面,水泥屋顶被烈日晒了一天,滚烫滚烫的,可是我们在上面泼了水。所以当水干了的时候,那屋顶也就慢慢的退却了热气。 我躺在凉席上,奶奶在那里摇着蒲扇,给我趋蚊虫,我就那样的躺着,然后我就会指着漫天的星斗问:奶奶,那是什么星? 奶奶就是给我说:那是牛郎星,银河对面的是织女星…… 然后奶奶就是滔滔不绝的给我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虽然她已经给我讲过了很多遍。可是每天晚上我都会问,每次问的时候奶奶都会滔滔不绝的给我讲。 那样的岁月让我想起了好多快乐的时光,那时父亲还在我的身边,我的家庭还是完美的,我承认我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是如果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的话,我现在也就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悲伤了。 童年的岁月早已远去,而那些传说早已像发黄的扉页一般夹杂在新一页的岁月中,而那些新的扉页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变的发黄,变的沧桑,或者对于我来说,成为另外的传说。 童话 我很庆幸,庆幸我小时侯接触的第一类文学体裁就是童话。 依稀的记得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里的故事,那时我读的是带汉语拼音的书,因为我认识的字总是很少,所以需要汉语拼音,那时我整日的沉迷在童话的世界里。 放学回到家里,我会赶紧的写完作业,然后抱着一本童话在那里读。 童年的我哭过好多次,一方面是因为爸爸总是打我,另一方面是因为童话故事的伤感,也许那个时候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伤感,我只知道小人鱼为了她的美丽的王子而化成大海里的一个泡沫。读到那里的时候我哭着说:不要不要。 奶奶以为有人欺负我了呢,其实我只是心里很难过,那个时候的想法很奇怪,我给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读他的童话了,太难过了。可是过了不久我又开始翻看他的书。 后来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我就格外的向往冬天,因为我可以试着用火柴来温暖我的手,我想知道我是否也可以看到天堂里的美味,可是冬天再次的来临的时候,我用火柴来温暖我的手,我什么都没有看到,只知道雪花在我的手心慢慢的融化,然后成为露珠的形状,我觉得那特别像泪水。 然后我就回家了,但是我还是在不停的幻想,幻想着童话里的世界…… 在我已经过了幻想的年纪,那天去书店,又看到了安徒生的童话,感觉很亲切,只是封面太过于花俏,还是喜欢儿童时的那本带汉语拼音的小书。 我总是很感觉童话给我的教育,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让我知道我可以为美好的事物而哭泣,所以有的时候我会给朋友开玩笑说:以后等我有了孩子,我会先让她读童话。 早已过了读童话的年纪,可是我还是爱幻想,看到一片枯黄的落叶,看到天空中落寞的飞鸟,看到城市闪烁的霓虹…… 故事 那天在隔壁宿舍看到了久违了的《故事会》,然后拿起翻了翻,笑着说;小样,你从哪里搞到的这本书啊。他笑了笑说:外面地摊上。 曾经有一段青涩的时光,我很迷恋故事会的故事,尤其是侦探性质的,我要一口气读完,不能有任何的间歇,上课时多在抽屉里看,放学时在路上看,甚至晚上回家的时候要在被窝里看。 后来被妈妈训了一番说我不勿正业,所以只好把没有看完的故事放在回家的路上看,那个时候总觉得天黑的很快,每次回到家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妈妈在家门口张望的身影,然后还是被训。 后来被妈妈发现了书包里的故事书,所以被爸爸打了一番,从那以后我看故事书看的就比较收敛了,没有以前那么迷恋了。 年少时的岁月是如此的激情,现在的我总是想念那时路上的鸟叫,还有妈妈在家门口等待我回家的身影。在故事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世界斑斓的一面,同时也接触了黑暗的一面,可是我总是极力的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因为故事里的好人都得到了好报,而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也总是幻想着自己是可以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可是我只是个小毛孩,我的幻想是如此的贫瘠,可是她却可以滋润我那时贫瘠的心灵。 我会把那些故事说给我的同学听,说给我的小伙伴们听,他们听的津津有味,我也讲的滔滔不绝。原来童年的色彩是如此的美丽,我依然记得夕阳西下时的泣血的夕阳。 依然记得那个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二郎。 小说 读小说已经很多年了,她依然是我的最爱,在说小说之前,要提及散文,以前也很散文的,因为她的辞藻的华丽。或者因为她的气势的宏伟。 直到我读到余华的《活着》。 始终都记得那年夏天,傍晚的时候我拿到的书,然后放到了枕边,去吃晚饭,吃完了饭然后出去逛了一会,回家看书,我有个习惯,睡觉前要看几页文字,不然我睡的不安稳,可是我却被那小说里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一直流泪一直读那本《活着》,直到天亮我把那本书一气读完,可是书早已被我的泪水浸的不成样子了,眼睛也肿了,妈妈看到后很心疼,说我傻。 是啊,我是傻,可是福贵就不傻了吗?他把自己的整个家业都输掉了都不知道。家珍受不了他这样,屡次劝说都没有用,最后只好离开,可是后来家珍又回到了落魄的福贵的身边,家珍就不傻了吗? 我相信余华在写这部作品之后,回头再看看,一定也觉得震惊,因为当这部小说成了脱离了作家控制的独立的存在,它突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光亮,就象余华自己在一篇文字里说,这是一部高尚的作品,也是一部现实(而不是实在)的作品。它穿越了环境的控制,讲述了一个超越现世而且充满力量的故事,就好象一盏悬在原野上的明灯,缓缓移向前方,给灵魂以指引,给生存以力量。 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好莱屋拍过一部电影叫做《The hours》,翻译过来的名字叫做:时时刻刻或者小说人生,喜欢后者的翻译,小说人生,是的,人生也就是一部小说,那里的背景是固定的,但是情节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安排的。宿命也好,积极也好,这一切都无所谓了。 那些人。 冷漠而热烈,孤独而平和,压抑而沉静,忧伤而快乐。 那些画面。 凄凉而温暖,惨淡而灿烂,冷静而骚动,简单而繁杂。
|
|
|
----------------------------------------------------------- 无论何时说“我爱你”,请真心实意。 无论何时说“对不起”,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相信一见钟情。 永远不要忽视别人的梦想。 深情热烈地爱,也许你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 用一种明确的方法解决争议,不要冒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