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7/29 11:45:29
|
第2楼 |
Re 咖啡屋里的一个下午
道德、家庭、情感、婚姻 -----作者:牧蝶
道德篇
道德这两个字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可是道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人大概没想过。道德最容易让人想到是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我想很多人还会想到当前提倡的以德治国。
其实道德是两个概念,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也就是通向某个目的地的路,逐渐引申为方法,就是现在指的道德规范也没有脱离原本的概念。德是道的功能和结果,也就是道所通向的目的地。道和德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性,也即行此道必有此德。现在的道德含义把德的概念模糊化了,以致道德变得僵化而失去了目的。
道德属于哲学范畴。我们一般所说的道德属于道德范畴下的行为规范,只是道德体系下的一支。中国古代的老子对道德有过比较系统的论述,著有《老子》也即《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对道和德分别作了论述。
明晰了道德的概念和范畴有助于我们对一个道德体系的判别。道德到底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原则呢?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道德应该遵循人性原则。那么什么是人性呢?就是人的欲望。马克思曾论述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为了人类的欲望。生产力就是道,欲望就是德。 作为个体的人,让自己活得愉快便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但是脱离社会个体是无法生存的,这时人就会想到与其他人协作。与人协作便有一定的规范以谋求各自的利益。
社会体系的规范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其本质是利益分配问题。在这个体系中,人与人之间既有搏奕也有协作。搏奕和协作都是为了增强群体的生存竞争力。搏奕必然有个汰劣机制,这是个体系内竞争,这是自然进化的法则,是残酷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个群体中的个体质量,如果个体质量不好必然影响群体的生存力,因而体系内的竞争是必要的。协作是增强整个群体的生存竞争力,是为了和另一个体系进行对抗的必要。
判别一个道德体系,应该看是否有助于遵循此道德的群体生存竞争力的增强和个体质量的提高,不可偏废。
道德规范和道德目的的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目的相悖必然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比如我们常说的结构性腐败问题。什么叫结构性腐败?也即此道的体系的运行必然产生腐败之德,其本身不具有自净能力。一种体系的建立往往都是怀有美好目的的,而没有经过论证的凭空想像的逻辑必然不能达致目的。
这些是建立道德体系的根本。据此我们可以对已有的道德体系进行评析。 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建立体系,而是体系的功能可以为人服务,当体系不适应人时,体系就应该变化。体系就是道,体系的功能就是德。体系应该因时而变,所以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微妙的,只能体会道的精神而不能描述道具体是什么。
家庭篇
有一首歌《我想有个家》感动过许多人,因为家总是给人温暖的感觉,有家便有种安全感。这种感觉来源于家庭成员间有比较默契的配合,相互理解,易于沟通。在家里人心理不设防,很放松,这种感觉是所有的人都向往的。 家庭的初建期,由于想得到对方的默契的配合,自身的配合也较为积极,而一旦因配合后的目的的达成,关系会变得麻木和僵化,时间长了离心力就会有比较厚的积累。就如《围城》中说的一样,一些人拼命往城里挣扎,一些人拼命往城外挣扎。 从家庭的发展来看,家庭渐渐变得小型化,这正体现了家庭的本质--即一个经济生产单位。因为家庭成员间的默契,使做事的效率大为提高。家庭体系内由于成员较少,默契的配合才能使各成员生活得更好,所以配合重于搏奕。而在当今的社会个体生存力的不断曾强使得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因为如果不需要其他人的配合,自身的约束便会很少,个体有更多的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行事的方式,显得更自由些。个体生存力的曾强会使许多人选择单身。
家庭成员间的配合默契是维系家庭稳定的根本。如果成员间不能实现高效配合,就会导致其向更能配合默契者靠拢,致使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而最终导致家庭的分崩离析。
家庭内的等级观念沿袭了儒家的正统,我觉得“等级”这个东西,在现在是有碍家庭稳定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必然会产生对强权的反抗,无论这个强权来自何方。“孝”是儒家家庭伦理的重心所在,这是极权意识的产物,绝对的服从是“孝”的核心。
我倡导家庭中的关爱,这是成员间爱的互动,而不是“孝”的单方面服从。
情感篇
情感的本质是逃逸性(杜方明语)。这和人的动物性本能有关,也是符合万物衰变法则的。情感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或叫快感原则。情感的变化具有突兀性,无规律性。正因为善变和易逝,所以才会成为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虚幻中追求完美。
人的情感的本质特性,使其对眼前的已然拥有的和容易得到的东西毫不珍惜,人永远对远方和未知充满兴趣,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比如数学家们研究歌德巴赫猜,研究费尔马定理,而不会对1+1=2等四则运算有兴趣。
有一种感情是不变的,即宗教情感。因为上帝不可接近,所以爱永远不变,而上帝具有不可感知性,所以爱着上帝的人不会有被抛弃的受伤感和无所依归感。这里面存在着欲求和恐惧,渴望向上帝靠拢,恐惧被上帝抛弃。
如果一个人象爱上帝一样地爱他的爱人(这样比较恐怖哦),那么他的爱是不会变,只是被爱的人可能受不了。
“爱”的反意词不是“恨”,应该是“冷淡”“麻木”。
婚姻篇
婚姻是一纸契约,契约性这是婚姻实质。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手段是规范婚姻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追求的是生产力的最大化。婚姻要求的是恒定,而情感却是易逝的,善变的。情感本身的特性使之要求摆脱其自由伸展的一切桎梏,因而和婚姻构成一对矛盾。
情感的属性是个体性,婚姻的属性是社会性。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既可重合也可剥离。
婚姻的主要任务是繁衍,作为“杂食性食草动物”的人类,单靠母体承担抚育的责任,很多时候是很困难的。从人类的起源来看,人最初在食物链中是一些猛兽的食物,为了种群的生存繁衍群居是必然的选择。幼体的抚育关系到种群的生存竞争力,而婚姻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幼体的健康成长,所以“恒定”是婚姻的本质要求。
作为个体,遵循的是快感原则,有求变的要求,一切不变的制度都制约了作为个体的人性需求,因而婚姻引入了离婚的人性化规则。
|
|
|
-----------------------------------------------------------
[url=http://www.6sz.com]绿手指[/ur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