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7/31 21:55:01 人气:462
|
楼主 |
上海关键词
1、《上海的红颜遗事》
对于我来说,它是《神女》中阿阮的旗袍,是《马路天使》热闹的街头,是《三毛流浪记》中矫揉造作的生日party;也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令人心笙荡漾的靡靡之音,是《风月》里神秘莫测的天香里,是《花眼》中里弄小吃摊上热气腾腾的云吞面,是《半生缘》里令人心碎的无份之缘;它还是风华绝代的张爱玲、细致温婉的陈丹燕、百无禁忌的卫慧……
写这样一篇文字,缘于上午的无聊,扒拉了一上午的书架,在角落里发现了陈丹燕的《上海的红颜遗事》,和《卫慧作品全集》放在一起。这大概是我所拥有的全部与上海有关的书。扉页上记录的购买日期是2001年12月,三年了,我甚至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更不记得自己当时为何会买了这本颇有贩卖小资情调之嫌疑的书——对于此类书籍,我一向是避之惟恐不及的。无论如何,封面上酷肖日本老一代电影演员原节子的美女照片以及开篇十多张怀旧气息浓烈的老照片促使我下决心温习一下,何况,我也曾属于过上海。
坐在地板上,倒了一杯水,开始随意地翻看那些图片和文字。然后,我豁然开朗,明白了自己购买它的原因。书中讲述的是一个上海女子姚姚的一生,她生于1944年,死于1975年,除了生命的短暂之外,更令人注目的是她的出身:母亲是老上海著名的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父亲则是编写了“卖国主义大毒草”《清宫秘史》的反动文人姚克。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她的人生不能风平浪静地走完全程,更何况,是在1944年—1975年之间:这31年,无论对于上海,还是对于中国而言,都是蜿蜒曲折、风云突变、峰回路转,而身处其中的姚姚,也不可避免地被时代的洪流冲击得筋疲力尽。她的母亲因为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批斗而于1968年跳楼自杀;父亲则因《清宫秘史》在遭到多次疾风骤雨般的政治批判,逃往海外;她的男友燕凯,因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于1970年自杀身亡,年仅24岁;她自己,则在1975年9月的一个雨天死于车祸,时年31岁……
这个美丽的女子,仿佛断了线的风筝,一天天远离《三毛流浪记》里那个亲吻三毛的小淑女,最终化为照片簿上一抹泛黄的淡淡微笑;这样多戕的命运,除了令人扼腕感叹她的生不逢时,也暗自庆幸生在这样平和的年代。我可不想带着这样沉重的观感开始我的沪之温习,于是,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服自己:她虽然只活了31岁,可是她爱过、恨过,得到过、失去过,幸福过、悲伤过,这些情感的体验使她短暂的一生拥有比别人的长寿人生更加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体验,而且,她将保持照片上那“顺水推舟”、腼腆节制的年轻微笑,永不衰老。这是多么地令人羡慕。
2、“阿拉上海人” 上海男人保养得好。
在上海时,同吕医生一起出去参加一个医学聚餐,同桌的是5个地道上海人,4男一女,刚从九寨沟旅行归来。他们要我猜其中两位男士的年龄,我分别猜了五十二、三和三十七、八,他们全体微笑(后来发现,上海人在情感表达上是很节制的,或者说,情绪不会轻易地被煽动,很少在街上看到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聊天者,也很少听到爆发性的、毫无顾忌的大笑,而永远是面无表情,或者似笑非笑地一笑),对我说误差太大,都要再加上10岁,我着实吃了一惊。
上海人重修饰。
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坐在轻轨或地铁里,很少见到衣衫不整、邋里邋遢的人,每个人都是那么光鲜亮丽、个个显得底气十足,令人相信这鲜亮的外表背后有殷实的家底作为支撑。我和同事护士王海燕暗地里开玩笑:上海没有穷人。护士长给了我们一个解释:上海人都很爱面子,即使家里很拮据,出门时也会在允许的条件下把自己收拾得干净。
上海人的女孩子极会打扮自己。她们小心保持着偏瘦的体型——这是扮靓的基础,然后,就是搭配得当、自成风格的穿着。她们深谙修饰的一些基本规则,比如化妆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化装的痕迹,比如衣着搭配的“三色原则”……不但女孩如此,男孩也不含糊,很少见到领带配球鞋的滑稽打扮(除非是刻意追求不协调的效果)。所以,上海的男孩女孩用漂亮来形容是不够恰且的,或许“够味儿”更加到位一些。
然而,上海人又有令人难以接受甚至痛恨的、极端现实的一面。
据说,上海的女孩子交朋友,除要求男方有房子之外,还要求以自己的名义再购一套,用来“收房租”。至于上海的男人,我的一个以前人事主管有切肤的教训。她交往过一个上海的男孩子,两人进展得很好。为了更好的待遇,她从我们医院辞了职。在等待新工作的日子里,她住在了他家。然而,某天,男孩子忽然就提出分手,并要求她三天之内搬出,丝毫不理会她在上海举目无亲、无处容身的艰难。现在,她买了房子,这个男孩子竟然又厚颜无耻地向她求婚,女孩问为什么又要开始,男孩子竟然毫不脸红地说:“因为你买了房子啊。”以我有限的社会阅历,还未曾见识过如此厚颜的男人,伤害了别人又对自己的残忍毫不在意,继续提出非分的要求。
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中所说的话:“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这篇文章对上海人的评价看似半毁半誉、不偏不倚,实则是有替上海人辩护的倾向,因为张爱玲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向上海的读者推介自己的作品,所以文章最末一句说:“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从这个立场出发,张爱玲对上海人的评价难免带了逢迎的味道。当然,比起张爱玲,我更没有发言权,更何况,千人千面,怎样概括都不能避免片面的可能。
|
|
|
----------------------------------------------------------- 孤单 是一个人的狂欢 狂欢 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