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 Re 每天读书一点点——我的读书笔记
《我把青春献给你》 冯小刚
以这本书开头,我也有点儿怪不好意思的。这充分说明我变了——变得通俗、无聊、不大在乎别人的眼光了。别往远说,就是半年前我也决不会这样的,怎么也得拿《管锥编》开头拿弗洛伊德过渡啊。现在我觉得无所谓了,就像日记,过去我们读到的大多数名人日记都是多么道貌岸然啊。现在不了,现在卖的好的全是“秘密日记”,还有高手都是喜欢从鲁迅日记里研究他“濯足”的次数。其实日记写的最好的,外国有皮普斯,中国有王大点,所谓的好就是真实,就是不羞不臊地如实记录自己的“活思想”。他们是我的榜样。
这本书我先是在网上看的。对这类流行书我都是这种态度——看看么还有兴趣,想花钱买就要想想把它搁到我的书架上是不是合适了。几个小时之后,我被某个网站的暗褐色背景折磨得眼睛都快瞎了。看完之后,我觉得它比我想象的好,可是好得有限。这也就是说我手头刚好有俩闲钱儿我就在上海地铁站一号线转二号线的时候买了,买了之后它的安身之所真的像冯小刚所希望的那样是我家的厕所。
我尊重所有挖空心思想让我们快乐而又真的有能力让我们快乐的人。基于这种考虑,我尊重王朔、冯小刚、葛优和周星驰。人家的活好啊,除了让你不折不扣地嘿嘿一乐之外,他们的作品还能让你乐完了不脸红,有时候他们甚至能给你更多——乐完了之后再让你细一咂摸还能傻半天。可是说实话,很多的相声和小品要不就根本逗不乐我,要不就是让我刚刚笑完就后悔就因为自己居然被这样糙的活逗乐了而臊得满面通红。
冯小刚这本书写的不错,当然再不错也不可能超过王朔。可是人要公平,你让王朔导个电影试试?我说的“不错”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个玩儿票的,他写的还真不错。好文章其实不必“文采斐然”,看了无数恶劣的文章之后,我把好文章的标准调整为:记叙文要言之有物、议论文要符合逻辑,在可能的情况下兼顾“文采斐然”。这二年我所看的有限的好文章大多数都是理工科背景的人写的,顺便说一句,我把经济学也归入理工科。当然,真正的杰作还是文人写出来的多,可是我们这个年代杰作实在太少,欺世盗名的太多。
冯小刚的好就在于他不“端着”,他似乎从来没端过。这本书里完全没有白岩松似的深沉——“是走激情的平安大道还是理性的四环路”,这样充满“终极关怀”的词语在这本书中绝对没有,即便有也是作为反面教材批判对象。这就使得《我把青春献给你》十分好读,我的阅读之旅就象“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样顺畅,连“两岸猿声”也没听到就结束了。这本书里提到圈内人士时一律是“恶毒吹捧”,绝没有“恶毒攻击”,这也让我很放心很舒服。那些“揭秘”“内幕大起底”之类的书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似乎总在告诉人家:“你知道我们有多丑恶么?”,然后就撩起衣服揭开伤疤让你看个痛快,说不定还在自鸣得意呢:“被吓住了吧?”完全把我们这些读者当成是善良的胆小鬼或者没见识的偷窥者。我还是喜欢大家衣着整齐、举止得体、道貌岸然、一团和气。它满足了我。
摘一段文字给我的某位朋友看看,请你看完了笑一个。
所谓“伪星级”就是那种,把原有的招待所重新装修了一下,门口也戳两门童,也有肩章高筒帽,但怎么看怎么像北洋军阀的逃兵;大堂里往往都有一大面镜子,镜面上用红油漆写着“某某公司敬献”;前台后面的墙上,也起着哄似的挂一溜时钟,分别标出纽约、东京、伦敦、巴黎、伯林、卡拉奇,但其中一定会有几块钟的时间已经停了,看得出来是当初心血来潮一时兴起挂上去的;楼层里经常可以听到客人大声呼喊服务员,随即看到披着大衣的服务员拿着大串的钥匙睡眼惺忪地走来;房间里有壁纸,地毯,简易沙发和一摸粘手的客房服务指南,窗帘脱钩有的甚至拉不上;卫生间里卫生纸永远不是夹在架子上,永远是扔在马桶的水箱盖上,热水也是晚饭后午夜前才提供;有餐厅也有小卖部,餐厅里全是端着酒杯互相追逐的科长级会议代表。差不多了吧,就这么个局面。这就是“伪星级”。
我如此详尽地描述“伪星级宾馆”,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当时又想省钱,又想在接待来访者时有个大概齐的体面。这也是那一时期中国影视界的状况,看着人模狗样,实际上也是中下层。明星们也不例外,刚开始翻身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挣得钱一个子也不花,每天跟着剧组蓬头垢面吃盒饭,即便是穿上一身西服扮大款,也像是风尘仆仆的推销员。
现在情况已经很不一样了。明星们都已经从中下层的劳动人民里脱颖而出,出门也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饭店了,上了组还带着助理老妈子,有的还配了生活车,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可不知怎么的,看着还是有点土。包括中国的大款们,穿得也都是名牌,住得也都是大HOUSE,开得也都是宝马,甚至有的也一掷千金,但举手投足还是找不着优雅的感觉,眼神里还是透着心急火燎。仔细分析,是穷了多年养成的做派。钱是有了,但还没有过足满世界显贝炫耀的瘾。我估计少则十几年,多则要等到下一代,中国的有钱人才会神情自若,才会洗尽曾是无产阶级的烙印,于不经意间挥金如土。那个时候,中国就有贵族了。
贵族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以小人之心揣度过贵族之腹,或者说我梦见过。
贵族的气质不是有了钱就能挂像的。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一小养成的。贵族从小坐车就有人给拉车门,车到人到,长大了养成习惯,车一停就举步,赶上没有人适时拉开车门,他能一头撞玻璃上。下了车也不会说谢谢,不是不懂礼貌,是不觉得你是在为他服务了。这一点确实不同于平民百姓,满脑子都是人情世故,家常理短。人家贵族思考的都是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余下的心思顶多会想一想心爱的女人。遇有闲暇,外出消费,身上是从来不带钱的,买东西都是事先电话里约好了,到了专卖店只管挑选,完了事有人专门给送家里去,回到家,喝怀咖啡,东西也就跟着进门了。出国旅行,看到一座庄园,心生爱意,打听主人是谁?随从马上俯首贴耳:您还不知道吧,这庄园就是您的。贵族听到后,并不感到惊喜,反而有点扫兴。这么说吧,生活上贵族基本上就是一废物,除了做.爱亲力亲为,吃饭不用人喂,其他一切均不能自理。但同时,贵族也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英国王妃戴安娜,因为受到王室的不公平待遇和种种非议,心里的郁闷不能排遣,遂找到在伊顿公学读书的儿子威廉王子,威廉背着手在草坪上踱步,戴安娜一路絮絮叨叨紧随其后,儿子听烦了,一扬手,说:
母亲,你不要再说了。不就是一些议论吗,到我登基那一天,还你清白。
戴安娜听了,当时就躬身行大礼,说:谢国王殿下。
这就是贵族和灰姑娘戴安娜的区别,你觉得过不去了的事情,在他那里都不是问题。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明星,包括中国的大款们,土就土点吧,想当贵族眼下是来不及了,怎么也得两三代以后再说了。咱们就凑合着一起奔小康吧。
说到这里,心里一阵悲凉。原寄希望有生之年能有幸结识一两个中国的贵族,凭着我的能说会道,哄得他们高兴,赏我良田千顷,老有所依。现在看来只能自己挣了,有钱人遇到不少,无一不是患得患失,你还没来得及打他们的主意,就已经先被他们算计了。
请读者原谅,我心猿意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这胡抡,你们就全当是买了我的钟陪你们聊天吧。再说了也不贵,一本书不过十来块钱,您歌厅里找一小姐陪你扯两个钟的淡,不是还得给人家200呢吗。 |
|
|
----------------------------------------------------------- 孤单 是一个人的狂欢 狂欢 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