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10/12 18:21:29
|
第2楼 |
Re 告别七十年代
告别七十年代—感情篇
被采访者:
●卢丽丽 女31岁 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任乐珊 女34岁 医学博士、医院外科主任 ●Sophia 女26岁 保险公司职员
突然之间,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女性,她们学历高、质素高、收入高,正是所谓的“三高人士”,她们辛苦工作、痛快花钱,她们也约会、恋爱,却宣称不愿结婚,哪怕男友屡屡逼婚,哪怕家里父母急得成天帮她们安排相亲。
社会越来越宽容,不结婚不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可是这毕竟与大多数人的选择背道而驰。对她们的私生活,人们仍然充满好奇,仍然难免有疑问:她们真的幸福吗?
婚姻是生活的必然形式吗
卢丽丽是那种粗眉大眼的漂亮,高兴起来仰天大笑,经常和男人痛快喝酒、打牌赌钱,她身边的男性朋友从来没有断过,既有称兄道弟的好朋友,也不乏风花雪月的男朋友。
你知道吗?去年我买了那套两室一厅后,我人生最大的烦恼也就开始了。父母都退休了,我高高兴兴把他们接过来住,刚开始觉得好幸福啊,每天回家就有好饭好菜。可是不出三天,老妈就开始用她的“唠叨神功”折磨我,每天至少早晚三次,看她心情再随时加餐,唠叨的主题只有一个——赶紧结婚。我的天哪,你不知道那滋味,她一开念就必须把那一大套絮絮叨叨的道理讲完。我家不大,我走到哪她跟到哪,躲到洗手间她都要隔着门继续讲。我实在烦不过发了一次脾气,好,她停了三天,可是她那幽怨的目光和长吁短叹比念叨更恐怖,最后我只好求她:“妈,您爱说啥就说吧,我听着呢!”后来我只好练就一身闭耳神功,她念她的,我条件反射一样回答“是是是”,一点没往心里去,该干嘛干嘛。
他们住了大半年,实在看不下去我这吊儿郎当的样子,回湖南老家去了,也好,还是一个人住比较清静。没办法,在结婚这事上我只能让父母失望了,这辈子我压根就没打算结婚。
我有过三次逃婚的经历。第一次是在湖南老家,大学刚毕业,懂什么呀,我当一男孩是哥们儿,没心没肺和他吃饭喝酒,时不时跑到他家蹭饭,可他全家都当我是未来媳妇。突然有一天他爸妈跑到我家来提亲,我想这玩笑可开大了,一急就辞了工跑到广州来,差点没把父母气死。
第二次是前几年,那次是真的爱上了,自己也动了结婚的念头,可是刚刚谈婚论嫁,我就发现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从好男人变成了希特勒。他家在农村,从小看着他老爸像使唤丫环一样使唤他老妈,虽然他书读得多,表面上也像个城里人,可骨子里那点大男子主义一到时候就冒头,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就跑,两人拉拉扯扯闹了一年多才最后断掉。现在别看我当笑话一样说,当时却让我伤透了心,很长时间才恢复。这次经历让我想了很多,爱他的时候我连命都可以不要,可是真让我为他做个谦卑的小女人却办不到,那种感情非常可贵,却不足以让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真的结婚,不是打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就是有一方做出巨大让步,是他让还是我让呢?谁也不愿意,那只有分开了。我想婚姻就是这样,两个原本相爱的人为了能够和平共处,只好不断磨合,磨去的不仅是性格的棱角,还有爱情的光彩,这又何必呢?还不如相爱时相爱,不爱时离开好了。
还有一次逃婚是最近,现在的男朋友又逼婚,我转身就跑,他穷追不舍,后来我说,不结婚我们可以在一起,他也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我想他可能终有一天会再次提起这事,那一天很可能也就是我离开他的日子,肯定会伤心,但伤心一时总比痛苦一生要好。
从理论上说婚姻有三个功效:一是满足情感及生理需求,二是改善经济状况,三是繁衍后代。对我来说,第一方面恋爱比婚姻更符合我的理想追求,我连同居都不愿,我始终认为忽略生活琐事的感情最纯粹,恋爱时的感情比婚后的感情更接近爱情的真谛;第二方面更不在我的考虑之列,我挣的钱足够养老,既不需要别人的钱,也不愿意与另一个人分享;至于孩子,现在不想要,以后想要也可以做单亲妈妈,说不定过几年科学发达了,有人造子宫代替人体来怀孕,这事就更简单了。婚姻的三个功效对我都没有实际意义,你说我为什么不能拒绝?对生命来说,只有人格的独立与内心的丰盈最重要,与其用婚姻的琐屑换来一种所谓的“正常生活”,我宁愿做人们眼里的异类,宁愿让父母失望。
|
|
|
----------------------------------------------------------- 滴滴滴滴...你有新的短消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