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10/14 12:53:02 人气:173
|
楼主 |
一碗面条~~~~~~~~~~~~~~~~~~
一碗面条 记得那是小时候的事情。生产队仍然存在,人们在一起干活,挣工分,分粮食。最热闹的时候 就是秋收了。 孩子们放了假,地里的玉米,红薯,花生,都熟透了。埋在地里,长在玉米杆上,鼓鼓梆梆, 诱惑着孩子们。大人忙着分粮食,一堆一堆,这是张家的,那是李家的。而孩子们呢,刨几块红 薯,掰几个嫩玉米,捉几只蝗虫,挖一个洞,放上干柴,裹上泥巴,搁在洞里,点上小火,慢慢 等香味从洞里钻出来。此时雪白的棉花开在枝头,鸟儿在树上叫,风儿在身边吹拂,我们躺在斜 坡上,看碧蓝的天空,或着嘻笑游戏,儿时那是最美啊! 其实,自己懂了点事后,才知道那时并不是太好。粮食还不算太充足,麦子,听母亲说,一年 只能分几十斤,剩下的都是粗粮。吃馒头,饺子,大概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当然, 一些劳 动力多挣工分多的家庭情况要好一点,比如我同院的一个嫂子便是。而我家兄弟三人,年龄都小, 爷爷奶奶上了年龄,挣不了多少工分,只有母亲和父亲二人操劳,可以说日子比较艰苦。但温饱 是不用愁的,而且大多孩子都能上学,这是七八十年代的情境,要比母亲好多了。母亲没有念过 书,所以她始终坚持我们念下书去。父亲的家境较好一点,只有兄妹二人,听说,父亲一直读到 了初中。 后来,父亲到了大队的油房。这样可以多挣一点工分,据说还管帐,即使这样,家境也没有 什么变化,终究那是因难年代。 大概的情境我忘了,只记得那时我和弟弟都穿了单衣,可能是秋天吧。去油房时,天已黑下 来,母亲没有回家,现在也忘了原因。我和弟弟便去油房找父亲。从我家到油房大概有一里多的 路程。其间要穿过几条小胡洞,然后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大街可以通到油房。天已经漆黑,当走 过小胡洞时,里面黑压压一片,只有两边高耸的墙壁。我和弟弟顿时加快了脚步,身上不禁起了 一层鸡皮疙瘩,而且总是感觉有什么怪物或可怕的东西在身后或四周要逼迫自己,那时我们几乎 是跑着走出胡洞的。到了大街宽敞多了,头上有闪烁的星星,地上有我们晃动的身影,不到几分 钟,我们便走到村中的大水坑。水坑原先是大队养鱼种荷花的,现在早已荒废了,水仍然有,而 且还可以捉到几条小鱼或泥鳅,如果在坑边走,侧可以捡到水螺。坑在晚上显得那么大,黑洞洞 的水面,象一只张大嘴巴的怪兽,偶尔,一阵儿风吹过水面,哗哗的水声,也让我们毛发都竖了 起来。那时年龄毕竟小些。 我们匆匆忙忙来到油房,高耸的门洞,漆黑的大门,当我们敲打大门时,弟弟便哭起来。不 知哭声还是敲门声,给我们开门的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在生产队驾大红马光头又高又胖且红光满面 挺着个大肚子的玉大叔。当见到他时,我也不知怎的竟也哽咽起来。玉大叔抱着弟弟拉着我,领 我们到了厨房。厨房里温暖极了,我们坐在柔软的象棉花般的床上,等了一会儿,玉大叔给我们 揣来了两大碗满满的面条。那大碗是白底蓝花的磁碗,一只碗沿碰了两个小合口,白瓷已经有些 发黄发暗,好象不知使了多少年。 面条现在也不知是如何吃完的,味道也记不起来了,但这一碗面条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等 长大了,工作了,吃过的面条也不知多少,杂酱面,刀削面,手拉面,但吃完了,便也忘了,而 这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却如何也忘不了,大概是怀旧的原因吧,或许每一个孩子在童年里都有 一份珍贵的记忆。 后来,父亲来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