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2/28 15:07:51 人气:119
|
楼主 |
对现在社会腐败风气的正义言论
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学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家都在忙,老党员们、新党员们都在埋头写文章、写心得、写体会。各单位在忙上面来检查的档案,所有关于政治的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说实话,我觉得我看到的都是形势主义,这句话说出口也许会遭到党员前辈们的训斥;也许因为我是新党员,所以没有老党员的感悟力;也许…… 在吃早饭时,偶尔听到几位老干部们关于对这次活动的谈话,他们说出我不敢说的话。记得在刚开展学习的时候,单位的一位处长发言说这次活动来得很及时……,可我想说不是及时而是太迟,或者说是“亡羊补牢”,只是不知这个牢是否还能补得起来?!写这篇体会是给自己看的,根本不敢把这样的体会让别人看到,似乎做为党员的我不该讲这样的话,有种反动的感觉,呵呵:)。 回到刚才的话题,那些老干部对原本单位在这次活动中组织全体党员上外地各个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事,发言的是一位老书记,他说:“这个时候了,还不忘借这个机会出去公费旅游啊,淮安本地的刘老庄就去不得吗?就算他们到马克思的坟上睡一觉,该不醒得还不醒哦”。一席话出口,周围的老干部们都在叹气……听着他们的议论,我也只有叹气,党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是如此的……唉…… 另一位老干部说了淮安日报上登的李源潮省委书记到乡下检查后的讲话。当天的情况是李书记在快到村里的路口停住了,不让秘书等人跟着,他自己随机挑了一家农户,了解当地领导的情况,结果农户把当地的领导大大的夸奖了一番。等晚上回到省里,李书记接到一个电话告诉他白天农户所说的话都是假话,李书记觉得不可能,说那农户是自己随机找的,电话中的人说您所走的路线已是别人预料到的,所以事先都已经和农户们打到招呼了。李书记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关于以上的事情,我也不想去查证,也只是听听而已。我觉得之所以群众会说出这样的话,完全是因为有过这样的例子,所以不能不让老百姓们说出什么。可见一些党内腐败份子的形为已伤透老百姓的心,已动摇了几十年来党在人民心中不变的地位。想起我那已过世的老红军爷爷在世时经常和我讲战争时的事情,而后讲到的是对现在的种种不满,那时的我不懂,总以为爷爷跟不上趟了,可现如今通过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不得不让我“随波逐流”,我并不是赞同老百姓们不信任党的言语,只是身为党员的我前提首先是一个俗人,从群众的角度看,确实是一些事例让人们对党从热情到心寒。 一句老话:“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都说为官的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的权利是人民给予的,而我却想说他们的权利是“人民币”给予的,不是吗?从历来某个贪官被抓后,牵出多少买官的人,他们总是抱着一种“现在花小钱,以后挣大钱”的思想,不借送出重金,而等待老百姓的是什么呢?不是他们为老百姓做的实事,而是他们上台后利用手中神圣的权利“搜刮民脂”,他们始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做多错多、不做不错”的原则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来之不易的乌纱帽?而在最下层的群众都是敢怒不敢言,常言说道:“现官不如现管”,有怨言在底下说说而已,报上去了,官官相卫的年代谁会为你一个老百姓而得罪有官有职的干部呢?说不定以后还要互相帮助呢!可笑…… 前段时间因为要写学习心得便到网上打资料,而我找到以下的资料不知大家看了是什么感觉:反正我哭了,一种深深的心痛,一种对现实中部分党员们的做法深恶痛决,更多的是无奈,再多的学习又怎样?永远回不到以前了…… 网上资料:为身边活着的无名英雄办展览,这个大胆的策划来自新四军纪念馆文史部陈主任。陈主任告诉了记者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很多当年的英雄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在和平建设时期,复员回了老家,默默无闻地隐居在偏僻贫困的农村,仅靠每月百元出头的抚恤金艰难度日。去年年底,盐城市青墩镇一位8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多次来找他聊天,聊天中陈主任了解到,这位老战士腿上长了个很大的肉瘤,穿着裤子也能明显地看到,由于家里困难,只有忍着剧痛日复一日。“不能让革命功臣既流血又流泪!”一份历史的责任感,使陈主任产生了为这些健在的革命英雄办展览的想法。陈主任立即着手到下面各个乡镇实地探访,寻找当年的革命功臣。短短十多天时间,首批10位功臣的事迹展资料找全了,在去年腊月二十九那天,展厅布置工作结束,展览名字就叫“让历史告诉未来”,为即将到来的新四军重建军部63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真正看到那些新四军老功臣现在的生存状况时,我被深深震撼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当年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老战士,生活竟然是如此的困苦!”陈主任坦言,与这些老功臣面对面时,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止不住落泪了。 李万贵,一等功臣,1944年8月参加新四军,现住阜宁县杨集乡三庄村,1951年上甘岭战役中,李万贵在炸碉堡时腹部、胳膊被敌人炸弹碎片击中,肠子流了出来,为了掩护战友冲锋,李万贵捂着肚子爬到另一处碉堡投弹,用自己的鲜血打开了胜利之门,战后被二十六路军荣记一等功。但1954年12月复员后,李万贵已经右手受伤不能动作,20年前老伴去世,生活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一等功臣周无官,1943年参军,现住东台市南沈灶镇永丰镇六组。中南战役中战功显赫,由于战斗中落下了终生残疾,周无官一直未婚,如今年近八旬,膝下仍无子女,只能与侄子相依为命,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一等功臣吕垣,战斗中用自己的胳膊挡住了敌人的机枪眼,掩护了战友,自己则只剩下一只手臂。复员后回到农村,生活极端困苦,甚至连乡村干部也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的战斗英雄。 一等功臣杭金贵,1946年在山东时为掩护陈毅男扮女装,割掉了自己的喉结。如今居住在盐都县潘黄镇,生活异常艰难。 “你在展厅看到的这些英雄照片都是经过处理的,把背景都去掉了。我们寻访到的十位革命英雄基本都住在不到10个平方的小破屋里,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拍出来的照片背景简直没法看。”陈主任私下里向记者透露,当他执笔写结束语时,“心里有种很强烈的情绪”,写下了“他们在战争岁月虽然有很多战绩,很多战斗勋章,但到现在,这些最可爱的人都还默默生活在偏僻贫困的农村。”但在最后定稿时,这些文字都被删除了,只保留了关于缅怀功臣,激励奋发的叙述。新四军纪念馆馆长王晓曼告诉记者,馆方了解到这些革命英雄的境遇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捐助,但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这些老功臣战争年代南征北战浴血奋斗,和平时期他们脱下军装,藏起军功章,隐功埋名,甚至和他们住了几十年的邻居都不知道他们的辉煌历史。办这个展览,就是为了让这些被岁月隐没的功臣、英雄们在有生之年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让历史告诉未来,激励更多的人。 看完这段文字资料,我代表普通百姓们说一句:在位的党员们,不求你们像上边的英雄那样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和平年代,为官为党的人能做的就是帮老百姓办实事,这比让你们拿身体去堵枪眼容易多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把现在的部分党员放到革命时期,不要说用刑了,敌人只要拿出贯用的“先礼后兵”手法,有些党员就全招了,不是吗?? 都说电视中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随着现在电视上越来越多的反腐倡廉、反黑等优秀影片的播放是不是说明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呢?!不是大家看不到,只是大家不说,说了有用吗?也只有我这样无官无职的“身份自由人”敢说此话,唉,真是难为做官的人了。 在我看来,不要再搞所谓的活动了,各单位为了搞这些活动,从上到下花了钱、花了精力,除了表面的功夫做足了还有什么呢?各个单位整天大门紧闭不办公,只是为了上边的文件下来了,组织大家学习、开会、总结,把来办事的老百姓关在门外,让他们多跑几趟腿,实在没看到有什么实效。只不过让一些花天洒地惯了的党员们因风声太紧,暂且休息了一段时间。 相反报纸上报道的国外议员们的事例却不得不让我感概万分。在我看来“执法不严”是所有事情都落实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所在。面子、人情是最大的挡路石。写到这,想想自己也是依靠着这些才得以到今天,所以有些无力再写下去,人最难得就是面对自己,剖析自己,看到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总想遮掩着,跳过去。也许投胎做人,就难免面对这些。 记得和朋友们聊天,一位当警察的朋友在执法时听过老百姓的这样一句话:养条狗都比交税养警察好。是啊,坏蛋来了,狗还会叫两声,会不顾一切冲上前去咬住坏人。而警察现在似乎只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普通百姓。次过马路看过这样一个场景,城里人闯红灯没人管,就算交警吹哨了,没人理会,而一看就是老实的乡下人因看不懂城里的红绿灯,也因为在乡下没那个意识,不幸的被纠下来,交了罚款,却还被罚在路边抓住下一个闯红灯的人才可以走,那位50多数的老实人很恐慌的站在路边面对那些身材高大穿着威严警服的警察同志们,眼巴巴的期待他们能“高抬贵手”让他把那辆破的28大扛车拿走。而我有次走反道,车被扣下,打个电话给当交警的朋友,没交钱就把车拿回了,说明什么呢?写到这我不禁惭 愧、无奈地苦笑了。 好了,写到这,似乎有点偏题了,以上只是有感而发,没有任何攻击性的意思,民主的社会还是会让人讲实话的哦!
|
|
|
----------------------------------------------------------- 在网上说出自己想说的,只因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无奈让自己说不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