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4/8 17:12:56 人气:105
|
楼主 |
生于70年代
献给70年代出身农村的同龄人
这时搞这样的一个专题恰到好处,因为70年代出生的人们已到了而立之年,正在挑起中国的大梁。7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其人生和阅历都有许多可倾听的故事。
我想,对70年代出生的人大体应该进行一下分类,农村出生的和城市出生的,他们的人生有大的不同。我出身农民,对城市出生的不了解,但对于出身农村的十分熟悉,我们的境遇大体是相同的。
跳龙门
对于出身农村的人来说,大部分家境是贫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没而悉,汗滴禾下土,似乎没有别的出路。父母干了一辈子,不愿意让子女再这样。希望孩子进城,吃皇粮,用我们那里的话说就是“吃公鸡(工资)”。那时唯一的途径就是上学,考中专,考大学,考上以后,一辈子就不用愁了。我在小学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多次参加乡里、县里各种比赛,还拿过奖。到初中时情况有了转变,因为我们上初中都到别的村,学生也是四面八方来的,那时打群架的风气把我带坏了,初中毕业什么也没考上,回家种地。很多和我情况一样的,从此求学跳龙门的路就被封死了。
父亲对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我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为了让我上学,姐姐小学毕业就不让他上了。初中毕业后正是7月炎热的天气,父亲对我的一无所获万分生气和悲痛,于是为了激励我,他每天都让我干繁重的体力活,几乎成人能干的农村所有的活我都干过了。特别是炎热的中午拉着犁锄地,浑身被汗水湿透,肩膀勒的辣疼,掉了几层皮。正是这些艰苦的劳动激起了我重新上学的念头,我又复读了。
复读一年是我学习最好的时候,保持了一年的年级第一,中考以全县第13的名次被县一中录取。我的学习生涯有了新的变化,顺利的考上了大学,毕业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用农村的话说,吃上“公鸡”了。毕竟对众多的70年代农村出生的人来说,上大学的还是极少数,务农的最多,正式基于儿时的经历和相同阶层的感情,每次回老家,我都去看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
吃咸菜
那时我们把咸菜叫“瓜子”,就是萝卜用盐泡的,我对它有深厚的感情,几乎18年它都是我吃饭时的主要菜肴。相对于父辈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小的,他们几乎吃了一辈子。上高中时,学校离家很远,每月才可回家一次,那时交通不便,也不舍得座汽车,来回都是骑自行车,叫“洋车”。每次回家炒咸菜是必不可少的,走时带足一个月的。听说比我高几级的连干粮都带,到了学校后交一点钱,每顿食堂给蒸,这样更省。父母准许我在学校里每天吃一顿炒菜,可我有时不舍得,留着钱买书了。那时宿舍的兄弟一起吃饭是最有意思的事,每人都把自己的咸菜拿出来,味道各不一样,就着满头一吃,就象满汉全席。还有拿咸蒜、豆腐卤的,这可就是上乘的了。上班以后我还是喜欢吃咸菜,不吃点的话就不下饭,吃着也没劲。妻子有时唠叨“怪不得长不高,小时候光吃咸菜了,怎么还没吃够。”
比闰土
这句话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记得初中时学了鲁讯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我忘了,就是鲁讯回老家见闰土的那篇,“说他五行缺土,又是闰年生的,所以叫闰土”。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在城市里来的兄弟,和我同岁,是我父亲一个朋友的儿子。对他而言,我常把自己与闰土相比,我却不愿意作闰土。他从小在城市长大,生活条件很好。和他就见过两面吧,没上学时见过一次,初中毕业时见过一次,以后再未见过。听说他上了公安学校,现在在大城市干警察了。很想再见一次,谈谈彼此的变化,不同的人生经历。其实我们不是闰土,他们也不是鲁讯。
都是7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他们的经历不一样,各自都有各自的人生。但现在我们都已近而立之年,我们的担子越来越重,家庭的、社会的。相对而言,在农村的还是有些苦,在城市的压力也很大,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还是比较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建设美好的家园。
其实我们的故事很多,短的时间内想写并写不完,仅在工作之余写出几点经历,与70年代的人共同缅怀那短难忘的岁月。
|
|
|
----------------------------------------------------------- 忙碌的岁月中,别来无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