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休闲中心 >> 户外旅行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成都十大古镇!
号码:181880
呢称:
六年之约
等级:0
积分:93
主题:3
回复:6
注册:2003/1/1 10:47:38
发表:2005/9/19 10:34:14 人气:400 楼主
成都十大古镇!

·火井镇


 火井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邛崃县境内、距县城西南31公里的文井江北岸支流盐井溪河谷平原上,一长一圆两座小山形成“卧龙抢宝”的地理局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资源。



  火井不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和交通条件,农业生产也没有足够利润空间。只有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现存的重要老建筑有典型的民国年间西式风格的海屋、传统民居陈芷渊宅及女子学校。



本规划将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古镇风貌为宗旨,以恢复场镇本来面目为手段,力求以较少的资金达到保护和开发的目的。

·怀 远 镇
 怀 远 镇是崇州历史悠久的古镇,位于崇州西北,山环水抱,境内河渠水系发达,交通便利,总面积约37.83平方公里,为崇州第二大镇,由于地形与地质原因,怀远镇作为山区与坝区间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集贸而逐渐兴盛,人称“搬不完的大邑,挤不爆的分州”。

  怀远镇区规划面积约0.9平方公里。镇区街道在清代中期已初具规模,乾隆年间便形成以东、南、西、北四街构成的十字形布局,四街口均设有栅门。从清代到民国古镇已形成了六条主要街道:人称“六街灯火连文井”,经八十年代以来的建设改造,目前全镇有街道近三十条,形成非常完善的网状道路体系,尚有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绳街等仍保存有较为统一、完整的古朴历史风貌。

·西来镇
 西来镇位于蒲江县北部边缘,地跨临溪河平坝与大小五面山浅丘之间。

  西来有史可查者在1500年左右。三国时期,在今敦厚、西来、复兴一带的临溪漕处,有临溪古渡(西来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当时,渡口两岸人丁兴旺,来来往往行人也很多,慢慢发展出供人歇脚的商铺,并延伸出了现在西来镇的河坝街。宋朝末年,临溪古渡发展为临场镇。乾隆年间,蒲江县长李绅文更名为西来镇。

 古镇为两河环抱,河边古树参天;建筑、实用和民间工艺融为一体,木结构、川西民宅风味十足的民居,构成了两百米古街,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西来与外界联系频繁,这也成为其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

·白鹿古镇
 白鹿古镇位于现彭州市西北部,属云华山支脉的东干东山地带。湔江的重要支流——白鹿河(古称雁江)旁绕古镇而过。白鹿古镇曾有“小成都”之称。

  白鹿场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瓦房有一百八十余间,大都沿河修建,南北长,东西短,形似甘薯,又似船形。全街东、南、西、北四栅子门俱全。街首有一个大石包,高三米余。正街偏南处建有一座瓦房结构的“塔式字库”,高约十米。在白鹿场下场竖着木质灯杆一根,是全街的照明标志灯。镇中一条水渠穿街而过,并且,在正街与油房街的交汇处聚成一汪水面,更为绝妙的是,下面还蕴藏着一个涌泉,水温冬暖夏凉。

·洛带镇
 洛带镇座落于龙泉山中段的三峨山麓。三国蜀汉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全镇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辖九个行政村、四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客家人近1.9万人,场镇面积1.5平方公里。

  在洛带保存大量客家民居,多为“二堂屋”结构,单四合院式,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屋脊有“中花”和“鳌尖”作装饰,屋顶多覆以小青瓦和茅草覆盖,屋前多挖荷塘。客家民居冬暖夏凉,通风和采光都很科学。现镇内的巫氏大夫府第即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客家民居典型。

·五凤溪
 五凤溪 是成都平原边缘保护得比较好的山地小镇,偏安一隅于沱江和黄水河交汇处。
 看惯了平原小镇“一房障目”索然寡淡空间形态的成都居民,到这里会耳目一新,选择一个角度就会通览全镇:“坡坡街”串着半边街,街在悬崖边,一旁深藏独居沱江特色的清代民居,进去更会惊讶于它的丰富和优美,更有关圣宫、南华宫的气度和庞大、华美与和谐......此般木构建筑之貌全被金凤、青凤、玉凤、白凤、小凤命名的五条街道归纳,又被周围五个山峰呵护,真可谓小小山乡场镇自成一统,独享一隅的宁静与闲适。如果把那些消失的栈道、过街楼、栅子门、廊桥、王爷庙、文昌宫等都恢复起来,又在黄水河上筑坝让其回流伸进山峦,绿水环绕满山桃李繁花,小舟荡漾小镇吊脚楼下,这就构成平原小镇不可取代的景观特色
·悦来场,
 悦来场又名灌口场,鹤鸣镇(乡)。地处大邑县中部丘陵中心,距县城仅10公里,是通往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的咽喉要道,也是附近几个场镇中心,距鹤鸣山4公里。

 悦来镇规模较大,由于其新建道路未从镇中穿过,因此老街局变化不大,两旁多为传统川西民居。老镇中有两条主要街道,为正街和河坝街,两条街道通过3条主要的水巷子相连接。

 西式殖民地风格在镇上建筑上处处可见。正街上一黄氏房屋上的风火墙为尖形,重檐歇山,建于民国时期。正街口,现粮站处有一寺庙,黑漆壁柱,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大门。现供销社处为一片保存较好的民居,其中冷家大院(冷寅东宅和姑妈楼)尤为出色。河坝街有保存完好的张老夫子庙,其庙前有一个50米高的灯杆(已毁)。河坝街和斜江河对岸为一斜拉索桥(鹤龄桥)连接,也是悦来镇的一大特色。。

·唐场镇
 唐场镇地处大邑县东南,场镇的东面紧邻斜江河(岷江支流),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上游山林,树木的富饶资源使得斜江河的河面上一度船帆云集,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商号近百家,宗教、文化活动的昌盛也是场镇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各种名目的行会、行戏不但带动了地区文化的繁荣,也使原本发达的商业锦上添花。

 唐场上、下民权街的街道布局素有“龙体”一说,“龙头”、“龙耳”、“龙眼”、“龙须”、“龙尾”是镇上居民向外人津津乐道的事情,龙的精神不仅见诸于形,更体现于街市功能的完善,烟巷子、鸡市街、水巷子以及过街戏台等等功能设施的有机分布令唐场的商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起居更显富足与安逸。

 唐场的经济优势造就了众多的名门望族,其间的商人们以见多识广自居,营建出一批在当时当地颇为“洋气”的建筑,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进行了乡土建筑与西方殖民风格相结合的大胆尝试,现存的“小洋楼”、“小姐楼”的现状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街子镇
 街子镇 是典型的川西平原农业场镇,平静安逸中透露着灵巧秀美,位于崇庆市境西北,东北与都江堰接壤,毗邻九龙山、凤栖山、青城后山三大风景区。

  街子镇历史上历经几度兴衰,盛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衰时仅余一条小街,因五代时,场镇毁于战乱,居民流散,仅存沿河街子一条街,约数十家,所以得名街子镇。

  街子镇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傍水,地形平缓。街子镇背后远山形如凤,故名凤栖山,后面的层层远山雄伟绵亘、形成盘龙,护送龙脉的味江河经五回沱路奔腾进入街子场。在山下街子场入口处,味江水平息下来,形成一汪碧潭,名为龙潭,按风水习俗在水口上建有龙潭寺和御龙桥,所以人们称此地为栖凤藏龙之地。此外小镇水系发达,不仅有水质清洌的味江,还有横江渠穿而过,地下水丰富,所以小镇石板路两侧,居民的屋前院后的常年清水不断,故有“川西水乡”之称。街子镇清末民初的老街保留较好,在场口有高达150米的字库,六边形五层砖石结构,建于150多年前,与古街中轴对应,相得益彰。

·平落古镇
 平落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境西南,白沫江边。距邛崃市区18公里,成都市93公里,离川藏公路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8.6平方公里,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一平、二固、三夹关"之美誉。

  平落镇属浅丘型地貌,镇域内山、丘、坝兼有。山势挺拔,丘陵起伏,良田十里。自秦汉以来,平落即为古川南蜀道,南丝绸之路之重镇。四面青山环抱,坝上沃野千顷,白沫江穿镇缓缓流过,江畔绿树成荫,数十株古榕树巍然卓立,吊脚楼凸现川西风情,邛崃市两大风景旅游区——芦沟竹海自然风景区和金华山风景区距镇中心仅3km,芦沟景区内竹林覆盖面积达16000多亩,登高环视,落落竹海,蔚然壮观。丰富的竹木资源,使得平落早在宋代就是闻名的纸乡,至今在芦沟内仍存有完好的宋代造纸遗址。

  平落古镇的“古”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古街道、古民居、古榕树、古石拱桥、古驿道、古文化。平落古镇历史悠久,曾为火井县治所在地,镇区内三十三条街道沿江东西排列,几条南北走向的横街贯穿其间,一条条古老而雅致的石板街道如长庆街、福惠街、禹王街、八店街......都保留着十分完好的川西民居风情,而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古石拱桥——乐善桥更是因其独特的七孔桃尖拱型和历经百余年的巍然屹立而被誉为“邛南第一桥”。
 
号码:128936
呢称:
yingwei
等级:3
积分:10243
主题:300
回复:722
注册:2001/5/1 9:31:15
发表:2006/5/14 17:29:00 第1楼
Re:成都十大古镇!

没去过
 
-----------------------------------------------------------
我不怨缘份,只愿你能记得陪你天涯的人!
 本主题共有回复 1 个 本页: 1 -- 1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