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0/25 19:14:02
|
第4楼 |
Re:倾城:巴金与萧珊的传奇婚恋
他世上最爱的那个人去了
——巴金与萧珊的传奇婚恋之三
新中国成立后, 巴金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变得十分繁忙,经常外出开会,出国访问,还得体验生活,写应景文章,加上无休无止的送往迎来,一年总有好几个月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无巨细,都由夫人萧珊操持。夫人是他们家真正的“顶梁柱”。好在他们在此之前曾有过几年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早已习惯了温馨的笔谈。
在最繁忙的时候巴金也不会忘记给妻子写信。他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也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致的人。对妻子他心里常常存着一份感激。他感谢妻子对他的帮助更感谢妻子对他的深深的理解。妻子和他之间的默契常使巴金感到极大的安慰。他深知在他的生活中萧珊总是十分妥善地为他处理着各种琐碎的事务毫无怨尤地分担了他肩头的重担使他从无后顾之忧。
28年的婚姻生活,他们始终相亲相爱,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始终相濡以沫,相互关怀。
1960年冬天,全国正陷于严重的饥荒危机中。上海家中,全靠萧珊料理安排,她既要照顾儿女,又要侍奉婆母,还有小姑;她自己还在《上海文学》上班。这时因粮食紧张,家中三餐饭已改为二稀一干,稍后又被迫不得不改为一天三顿稀的。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二分钱的菜,给孩子们订的牛奶,只能三天供应一次。孩子生病,想吃挂面,还非得有医生证明才能买到。煤也短缺,限量供应。连煤炉用的铁皮管子也买不到。萧珊尽量节省用煤,惟恐到急需时供不上。巴金在成都,虽然招待所很照顾,可以减收粮票,但巴金不愿意接受,仍要萧珊把他那份按月寄来。家中保姆吃饭多,于是粮食更紧张了。
巴金在成都饮食甚丰。李宗林专门给他配备了一个炊事员,经常由商业局调拨给他一些吃食材料。但是一走到街上,一样萧条和荒凉。菜店无菜供应,公共汽车因无油而停开。连蚊香都买不到。亲友们到招待所来看望他,他请他们吃一个包子,或是一碗挂面;他去探望长辈,送点挂面、点心,这在当时都是最好的款待,最佳的礼品了。所以,每当巴金享用这些美食佳肴,就会想到家中瞪大眼睛的儿子、不胜羡慕的妻女。他们快要“三月不知肉味了”,甚至处在半饥饿的状态。他看到大家生活如此艰难清苦,心中说不出的难过和痛苦。他在给萧珊的信中,屡屡说道:“我每顿饭都想到你们,我要是能分一半给你们就好了……关于你来不来的事,我有时也矛盾,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希望你来分享‘盛馔’,在黄昏时分,希望有你对坐谈谈。……”国煜(侄女)送来萧荀(朋友)的信,讲到你们特别是小棠要把那一点好饮食留给我吃。我主张你们在我回来之前吃吧。我一直吃得好,实在不需要什么,而且我还有可能带点吃的东西回来。我回家,有好饮食,也一定让给你们吃。”于是,巴金开始积攒可以带回去的食品。有时晚饭有一小碟花生,他不舍得吃,省下了。想带两斤挂面,又怕路上折碎。最后积留了一些花生、花生糖和两个罐头。花生就那么可怜,一点点,只够萧珊一个人一次就吃完了。在那个饥荒岁月里,巴金一家和其他老百姓一样过得很艰难,也在忍饥挨饿。他们相濡以沫,总算熬了过去。
“文化大革命”中,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了很多罪。
1970年春节以后,上海的文化教育单位采用军事管理体制,编为团、连、排、班。上海作协被编为文化系统某团第四连,巴金从正在劳动的松江县辰山公社直接去到奉贤县“五七干部学校”劳动。
1972年6月初,巴金从干校回来度假。萧珊卧床不起已经有好些日子了。见丈夫回来,她发灰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女儿和女婿前些日子已从杭州回家照料母亲。巴金见妻子的病越来越重,有时烧到39°C以上,看门诊,看急诊,都弄不清到底是什么病,便要求延长假期,留在家里照顾妻子,但没有得到“工宣队”的批准。女儿和女婿又去请求,得到的答复是“留在家里对他的改造不利!”幸亏儿子小棠意外地从外地回来了,巴金这才稍为放心地回到干校。在巴金离家前,意外地收到沈从文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五页纸的长信。信中告诉了一些朋友的近况。老友的惦记和关切,使病中的萧珊万分感动。巴金却不敢给老友寄去片纸只字。
|
|
|
----------------------------------------------------------- 如果世界上有100个人爱你,那其中一个是我;如果世界上有10个人爱你,那其中一个是我;如果世界上有1个人爱你,那肯定是我;如果世界上没人爱你,我肯定不在这世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