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1/5 15:20:00 人气:94
|
楼主 |
两个名词,一个主题
在学校,我看到了“爱乐”这样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团名字。 没有什么力量阻止我向往这个名字,在我的心目中,它甚至神圣地无法亵渎,以至于我常常只能远远地观看着属于这个社团的一切,因为我害怕我自己会玷污了这个原本只属于天籁的天地。 但是我对音乐的爱没有减弱过。 这里还有很多与音乐有关的元素,所有的东西,全部融合在这样一个多彩的绚烂中。 只有一个主旨——我爱音乐。 音乐与人生,两个名词,一个主题。 或许它属于质朴,属于纯真。在物质日渐吞噬我们的本性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怀念来自大自然的,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加工的纯粹乐章。山间的小溪,树丛的叶沙,带来的是纯粹;林间的鸟语,石旁的虫鸣,构成的是单一。也许这就是音乐的本性,原本就来自民间,来自朴实的劳动者,他们的号角尽管单调,尽管没有任何实质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欣赏价值,但是,这是属于他们的另类艺术,也是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最真实体现。简单的号角,代表的是永不停息的勇气和斗志。鲁迅曾经这样评说:“最初的音乐,来源于搬石头的挑夫,他们为了鼓励自己和同伴,就想到了这样一种朴素的方式。‘杭育杭育’,很简短的四个字,却是他们的艺术创作,如果给他们划分一个派别,他们就是‘杭育杭育派’。”这个派别的艺术细胞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再努力,永不停止。这样的音乐,这样的人生,简单而不失伟大。 或许它属于悲壮,属于哀伤。翻开厚重的历史,擦去层层尘埃,窥视到的,是沉痛的哀鸣,和无奈的挣扎。易水,有过一段不平凡的记忆,它见证了一个生离死别,而音乐,成为了另一个见证人。筑声响起的时候,不知多少人的心为之颤抖,这样的音乐尽管优美,但是已经没有多少人顾及去欣赏它本身的价值了,他们关注的,是这个音乐背后的故事,是这个音乐之后,所有人们的命运。可怜的荆轲,他的命运就像他同伴手中的那个筑一样,最终化为灰烬,成为了乱世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一段用血染成的乐章,还是被收进了历史的大合唱中,这个凄凉但悲壮的故事,无论在艺术和生命意义的范畴,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或许它还属于时尚,属于前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年轻一代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新文化。现在任何东西,似乎都讲究提速,或许音乐也不例外。以前的慢条斯理已经远离我们了,代替的是嘻哈风潮和饶舌曲风。也许有人会斥责这样的音乐“过于浮华,吐字不清”,但是这已经阻挡不了我们去接受这样的新元素了。追求这样的音乐,同样也拥有这样的人生,像磁悬浮一样的推进,在匆忙之中,寻求自己的幸福。一切,只是为了快,快的节奏,快的步伐,快的频率,就算无法看清,无法看懂,似乎也没有任何关系。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兴趣,兴趣决定了这样的人生,不用刻意追究它是否符合传统的观点了,存在就是合理。 我们所在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拥有的,是一个多元的人生。 而音乐,恰恰也是多元的。 再次印证了我的观点: 两个名词,一个主题。
|
|
|
----------------------------------------------------------- 淮聊:敢问路在何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