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1/6 16:09:21 人气:145
|
楼主 |
论文章的高度和时代精神
我在读完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总是要想一想,当然是想了很多的问题的,可是,想的最多的问题,还是文章的高度和时代精神的问题。 我以为,文章的高度和时代精神,是文章的核心,也是文章的根本,这是文章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古往今来,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也就是说能够传世的作品,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更不论它的篇幅大小等等这些因素,只要是能够具有相当的思想性,能够反映时代精神,能够站在中国或世界的制高点上,我以为,这样的文章,或者这样的著作,是可以并且能够传世的,也是能够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的。比如,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无不闪烁着时代的光辉和人们所追求的思想的高度。近代和现代的作品更能看出这个问题的突出和重要,五四运动以来,以鲁迅先生为首的新文化的先驱,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不清楚地使我们看到,他们对黑暗的鞭笞,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时,对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热情的歌颂,对反动的势力,对欺压人民的罪恶行经进行无情的抨击、批判以及痛斥。建国以后的文学作品,似乎是以战争题材的居多,似乎对于新的东西无法反映或表现,这样,具有时代感的,能够代表这个时期的东西,似乎就显得很少了。政治斗争把文学拉入了一个旋涡,这个旋涡,使文学作品不能真正地表现它自己,而只能做到服务。至于这到底是为什么,历史可以证明其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十年浩劫”的风雨过后,真正的文学和文艺的春天到来了。随之,一大批文学作品出世,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后来,给这个时期的作品定性为“伤痕文学”。对于这样的字眼,我始终觉得不怎么样,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哪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个人以为,如果把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框定为“伤痕文学”的话,那么,似乎很多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是不是都得以“伤痕”为限制呢?其实,是大可不必的。这样的限制,常常是书斋里的人想出来的,对于这样的人来讲,似乎也是一种创造吧。可是,我们自然是不能忽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的出现的,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束,一个新的时期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变化,自然是十分明显的。“五四”以后,才有了鲁迅的作品,抗战之后,产生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建国以后,才有了一些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人民公社化以后,才会有《金光大道》、《艳阳天》之类的作品,“十年浩劫”之后,才会有“伤痕文学”的出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看似轻松其实不然的一些作品的产生。这些作品的产生以至可以流传,似乎是越久远的,似乎越发能使人觉得它的珍贵和分量,在刚刚出世的时候,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其实,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的认识,总得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对一个新出现的东西,马上就能感觉和认识,总得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过程。没有这样的过程,要解决认识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感觉和认识,是很多因素的集成,决不是自以为是所能做到的。感觉是积累的产物,那么,认识更是实践的结果。 人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觉的,可是,不管感觉如何,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认识清楚作品的本质。作品的根基是个本质的问题,形式往往是为内容服务的。我觉得,凡作品,总是要给人点什么的,可是,究竟能够给人点什么呢?这是作者对于自己笔下所描绘的东西给人的感觉,给人的认识,乃至作品对人产生的影响。古典作品中的经典,所以成为经典,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它具有了一定高度和相当的思想深度,否则,是不具备经典的水准的。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会很自然地发现,凡是符合这样标准的作品,基本都是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是经得住人们的检验的。我们的评论家好用什么什么作品必须要被社会承认,必须要被大众认可,其实,无论是被社会承认也好,被大众认可也罢,都说的是一回事情,就是作品有了或已经产生了影响并且已经具有了社会意义。如果具有了这样一些条件,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高度,也就有了相应的时代精神。 可是,目前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作品好像出自一个人之手,也就是说,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样的东西,本来是新的,自己本来是根本就没有读过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就是作者对于文学创作已经进入了误区,就是觉得,所谓的文学作品,不过就是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东西,似乎就是贴近生活了。其实,这是作者的误区。同时,这样的东西多了,也极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误导,似乎这样的东西,就是文学,这样的做法,就是创作。前些年,某文学刊物搞了什么概念的作文竞赛,可是,这样的活动竟然是一发不可收拾,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这样的做法,这样的活动,对于小孩子的作文提供了一个发表的场所,让各种各样的小文章得以发表。有的孩子,也就是从这样的比赛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这本来是个好现象,可是,这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孩子,究竟能有多大的底气,又能够有多大的作为呢?我是不敢妄加评论的,因为我对于这种现象本身,就是有看法的。本来是读书的年龄,本来是求学上进的时期,可是,却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作文比赛,就把读书和求学这样受益一生的时间荒废掉了,我以为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更是不应该提倡的。可是,我们的媒体,却尽推波助澜之能事,把几个出了名的孩子挂在报刊的很显著的位置,起的什么作用呢?难道是积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离开学校,而躲进自己的小小的书斋里去创作吗?这样的舆论本身就是很幼稚的,还积极鼓励那些本来就很幼稚的孩子,让他们一生一直这样幼稚下去。我觉得,这样的舆论,是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的。我丝毫没有瞧不起小孩子的意思,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孩子的东西,自然是幼稚的,自然是天真的,自然是年龄对社会认识的产物,而决不是人们都应该欣赏和学习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论思想的深度,都是没有的,而这样的东西,却出得来,并且还受到了媒体的鼓动和宣传,这到底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又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作品有作品自身的影响,而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自然是不可低估的。 作品,应该是一种很成熟的东西。可是,如今的作品,似乎没有把这样起码的约束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但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社会,是需要很多很好的作品的,起码是要求那些有良知的,能够很好地把握时代精神和高度的作者去完成。近年来,电视上播放的电视剧,自然是有些值得一看的好东西的,可是,也不乏平庸之作之类的东西。好的东西,优秀的东西,自然会给人们产生好的影响,而平庸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会给人什么呢?消极的、颓废的影响,都是可能的。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也应该按照是否先进的标准去衡量的,我以为,这样是十分必要的。看一个作家是否优秀,关键是要看他的作品,看他的作品究竟都反映了些什么东西,他所反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能够反映时代的,能够具有时代精神的,我以为,这样的东西,是可以推崇的,也是可以让人们认真地去读的。可是,本来是思想消极的,作品自然是作者思想的反映,那么,作品的格调肯定也高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人,出自这样人之手的作品,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的。当然,我们不能用经典或名著去衡量一切作品,但是,我们应该用经典或名著的思想精神去要求和衡量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的文学作品。当然,我们的评论家,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思想,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瞰我们应该评论的一切。这既是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客观形势的要求。 近些年来,我们的人民对于文学的欣赏水平的确是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这自然是电视迅速快捷传播的功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好的作品毕竟还是很少的,原因,我个人以为,还是对什么是文章的高度,究竟什么是时代的精神,还需要很好的思考和很好的把握,这是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每年的春节晚会,似乎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晚会,可是,就是这样的最高规格最高层次的文艺形式,节目却不是最好的。这样的形式与这样的内容,是不相适应和不相匹配的。什么原因呢?就是缺乏对这样极其严肃的问题的正确认识所致。形式自然是需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内容。我们的创作人员,究竟是出于一种怎样的思想状态,究竟是怎样认识这样一个正在变革的伟大的时代,通过我们的创作,究竟能够给人们点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难道不需要认真地去思考吗?即便是文艺形式再多样化,再提倡百花齐放,可也不能忘了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它还有教育人民的作用这样的指导思想吧?有的小品为什么会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决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是如何的精到,而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符合大众的心理的,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感是极其强烈的。这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是值得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能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我以为,什么文章的高度的问题,什么文章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
|
|
----------------------------------------------------------- 淮聊:敢问路在何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