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1/11 22:51:59 人气:127
|
楼主 |
“见义勇为”,总让人心痛
近来看到一些有关“见义勇为”的话题让人心痛: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中播出的《出手之后》,说常年在长春某建筑工地打零工的36岁农民工许勇锋到吉林大路一处楼房内打工,2005年10月1日早上上工之前和两名同伴在路边等候,发现一辆黑色奥迪车车主正在更换轮胎之际,一个男子打开车门拿走了车主的包,许勇锋见状大喊一声,“把包放下!”小偷一愣之后招来驾车同伙拿刀棍对欲抓他们的许勇锋等三人连追带打,两位工友侥幸逃脱,而许勇锋则不幸地被追上,“谁让你多管闲事,”歹徒在许勇锋的身上连捅几刀。许勇锋倒下了。而之后的事才让人感到痛心:被提醒的奥迪车主悄悄溜得无影无踪,无一人作证看到许的行为过程,公安部门初步认为许勇锋的行为无直接证据证明,不能被认定为“见义勇为”。只是在中央台节目播出后,当地政府才认可了许勇锋的“见义勇为。”真难为了我们的平民英雄。看到记者采访中他说,在那个时候,他什么也来不及想。是啊,有谁能在该出手时还能想那么多呢? 不过,《工人日报》一则消息可就是更让人感到,在“见义勇为”的时候,必须想一想,“慎为”,这是某些法律工作者的善意建议。去年8月14日下午,成都成华区圣灯乡的一位女士遭两名男子飞车抢夺,司机张德军等人闻讯开车追击骑摩托车逃窜的抢夺者,在追赶中两车相撞,造成两名抢夺者一死一伤,今年初,成华区有关部门授予张德军等7人“见义勇为奖”。但在今年5月,参加抢夺而死伤的家属以张德军在驾车追赶过程中撞击导致了车祸为由向警方控告张,在得到警方“不予立案”的答复后,向人民法院提起了刑事自诉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张德军的刑事责任,并赔偿56万余元。目前,案件在等待宣判。在这个案件中,原先律师认为,张德军“见义勇为”超出法律约束范围,更不该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两名抢夺者尽管实施了不法行为,但他们也享有生命健康权。“见义勇为”不能超过一定的度,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结果。被告律师则认为,张的行为没有伤害的故意,在追赶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是正当的。有律师认为,张在追赶过程中,并不具有“无限防卫权”。还有人认为,“见义勇为”固然高尚,但也不能超出法律限定的框架,今后应提倡“见义巧为”或“见义智为”。 读到这些消息,不知道别人怎么思想,我反正是很难过的。“见义勇为”而受到冤屈的,受到拖累的,在媒体上曾不时出现,不少英雄流血又流泪。如果他们知道“见义勇为”的后果是遭受官司,受连累,没人认可,受益者躲避证明,或者某些学者坐而论道说这说那,他们何必当初!我不知道,我们今天的社会公义、认知是否真的出了偏差。 我们似乎都在追求社会公义,也在抱怨社会道义的失去,然而我们在匡扶正义上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公车上小偷被一个姑娘发现了,没有一个人来支持,包括那名被窃者在内,任由行窃者及同伙对姑娘施暴;看到了肇事车牌号而标5万元价格才提供……太多的纵容、放任,太多的利己、自私、铜臭味,太多的明哲保身的结果得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对于犯罪的鼓励。正如那些抢劫者自己所说,是一开始就没有人反抗,增强了他再次作案的信心。 对恶的屈服的同时,我们对于善的苛刻是否也多了些,对于见义勇为者,我们是不是要求他们太完美了些呢?是的,我们想要见义勇为者如此这样,符合这个,不超出那个,这些现实么?难道真的在面临情况的时候我们还能“狠斗私字一闪念”?如果这样,还怎么勇为?看到持刀行凶的歹徒,让在万分危急时刻想去制止者想一想用多大力气恰好制服罪犯而不超出规定,用什么动作符合“见义勇为”标准;想万一抢夺凶器的过程中把歹徒伤了怎么办,万一刀飞出去伤了他人怎么办,万一自己受伤了怎么办,万一受害者跑了说不清怎么办,万一……;在一个个问题想清楚弄明白的时候,还能去“为”、还敢“为”么? 我就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对“见义勇为”的行为特别宽容一点,特别鼓励一点?人民的管理者,可以为所有“见义勇为”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人民的法律,可以对于“见义勇为”所造成的意外免责,同时,对于因“见义勇为”行为引起无辜损伤可由政府承担相关赔偿;人民法院,你们可以引导人们尊重法律,尊重“见义勇为”,尊重为人民为社会作出牺牲的公民;那些罪犯或罪犯的亲属们,也应当明白罪与非罪,明白在今天这个社会,还应当有礼义廉耻…… 当然,我还是赞同“见义勇为”中有一些“智”和“巧”的,但是决不能用他们来代替“勇”,失去“勇”根本谈不上“为”,所以也就决不能要求人们在“见义勇为”时必须符合什么模式。总之,鼓励“见义勇为”,让“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我们的社会才会涌现出更多的“见义勇为”者。如此,社会风气才可能真正好起来,恶人坏人才会收敛。我想,什么时候再见不到许勇锋、张德军他们做了好事反而不好过的消息的时候,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就会在我们老百姓的身边了。这时候,我的心里也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隐隐作痛了。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