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1/11 22:57:53 人气:128
|
楼主 |
中国人的“围观”情结
最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很多和围观主题相关的社会新闻,读罢非常令人心寒,忍不住想说几句。“23岁女孩被人当街强暴,周围十余围观者袖手旁观”,这是4月27日发生在河北平顶山的事情。(见4月30日搜狐网)讲述一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一名23岁的女青年摁倒在地,实施强奸。当时女青年大声呼救,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闻声而来的10多名“好事者”竟然没有一人出手制止。而前些时候更是在街头出现“女孩公厕内被拾荒男子强奸,40余人围观无人制止”以及“ 五龄童失足落入冰冷臭水塘,围观者上百无人施救”的场景。当然更有甚者,还有“男子天桥上欲轻生,围观者催其快跳不要浪费时间”这样的报道。 如果你还心寸疑虑的话,在百度里面搜索“围观不救”一词,这样的新闻多达4100条,这就意味着有4000多个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上演着。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有更多这样的事情是没有见诸报端从而没有被人所知的。 在看完这些所谓的“新闻”之后,我就一直在想,难道中国人真得天生就这样冷漠和残忍吗?我们应该记得鲁迅先生当初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在他日本时看到了我现在还清晰记得的一幕:几个同胞为日本人卖命,而最终被俄国人捉住,被杀头时,站在旁边嘲笑、围观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我们也应该记得,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所描写的场景,当革命烈士被国民党当局杀头时,无数的中国人没有丝毫的同情,而是伸长脖子看热闹。这些都构成那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的一面,在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描述时,我们都一定对那些围观者嗤之以鼻,痛骂之。那为何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这样的情景还是屡见不鲜呢?很多国民的素质还如此低下呢? 也许有些人会这两类围观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们认真思考就可以看出,不同的仅仅只是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地点不同而已,他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围观基本都是发生在受害者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从中国人被杀,女孩被当众强奸到小孩落水不一而足。那为什么围观者都见而不救呢?如果说二三十年代的那些中国人没有能力改变事情的发生,错只在于他们的无知和冷漠上,那么今天的中国人,除了冷漠的思想外,最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提供自己力所能及帮助。虽然不应该提倡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助人方式,但上面的事件可以说是举手之劳而已!他们似乎在从别人的痛苦中去寻求快感,这些人缺乏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 应该说一提到围观,证明是有两个以上的人,甚至在上面的场景中,围观者达到几十人乃至百人之多,这么多人中,难道就没有几个有点素质的人吗? 如果鲁迅先生年代的很多人缺乏教育而显得冷漠、无知的话,我们今天的社会应该不缺乏这样的道德教育啊?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受到的是基本上是“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正面教育,为什么很多人表现出来确是相反的一面呢?虽然我们也能看到“铁轨下救人”这样的先进事迹,但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围观者就没有受到丝毫感化呢? 记得以前很多人喜欢在人性上争得不可开交。在这里,用“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显然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我认为这样的事情与人性无关,我们如果能跳出这样的圈子反而有机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中国社会一直有“枪打出头鸟”的传统,在上面的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眼睁睁得看着事情发生,有点素质的人,也会装着不知道。大家除了看热闹之外,其实也在相互这间盘算:“他们比我先来,为什么都不救,而让我救呢?我出什么头啊?不是自找麻烦吗?”这中明哲保身的思想非常明显。 在这里,我给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人的围观情结”。这种情结我这里没有给出详细的答案,但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这里着眼,进行反思,希望这样的“恶性围观事件”可以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如果这种“围观情结”感染到每一个人,纵容的就是施害者,即使没有施害者(如落水小孩,跳楼者),说不定有一天你就会面临同样的困境。就算为了救你自己,先救救别人吧!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