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2/2 20:20:42 人气:132
|
楼主 |
美女和道德撞下腰
美女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都是配给的,基本没有广告这个行业,所以美女一般存在于审美的领域里,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今天就不同了,需求决定着市场的导向,美女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她也一下子从审美领域进入商业领域,聪明的商家在寻求利润最大化时就象苍蝇嗜血般地盯住了美女,美女无处不“秀”,无处不在吸引现代人的欲望的眼球。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美国某地女大学生暑期到洗车房打工,为了多挣点钱,将自己脱的只留下三点,火辣辣的在路面上招揽生意,果然吸引不少的登徒子流趋鹜而来。这种洗车法却成了一道风景,惹得不少的过客驻足观赏,而车主似乎在这十几分钟里不仅洗好了爱驾,也特别的洗眼,临行时喜滋滋地付给25美金的洗车费。美女在这里打了个擦边球,美国虽然开放,却也引起不少人的争论,但她们还是赚足了钱,每部车至少多收了15美金。 看来美女喜欢和道德撞下腰,一撞腰就会多来钱。就像吃这样的东西,古话说“君子好腹不好目”,可是当今君子则有不同,喜欢色味双收。年初在旅游城市昆明出现了“人体宴”,在美女的裸身上摆上了各种的美食,食物还是原来的食物,厨师还是原来的厨师,可是那一桌宴席的价格愣是涨到了一万元以上,中国古代的“秀色可餐”这个词被推上了极致,在这里被彻底演绎成现代传奇。 在美女经济的产业链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还有不少,如:郝璐璐和杨媛等花巨资将自己改造成的“人造美女”;人体彩绘在车展和房地产展上谁烘托了谁?谁为谁造势?还有世界小姐、环球小姐、国际小姐等名目多样选美大赛……按照市场的规则运行,美女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美国得州大学有位教授研究说:美女的就业机会和薪金比普通女人的就业机会和薪金要高出五个百分点,所以,不管你长得怎样最好都要把自己弄成美女。人都有爱美之心,更何况还是在男权为主的社会,在商业场中女人很可能成为被消费者。可是在生产精神产品的文学界,“用什么来写作”和美女作家现象这话题最近在媒体和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让人感到越来越糊涂了,一夜间涌出那么多的美女作家,好像也是“人造”的,更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她们的作品也在主流文学之外,但她们却受到了关注,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关注,一夜走红,也有的走红之后,又煞有介事地炒作自己不是属于“美女作家”(如安妮宝贝)是不是现在想成名都要搞些噱头,打些擦边球,用身体、用下半身才来得快,而“火”了以后,又想为自己“正名”。这让我想起境外某些发迹的慈善家、社会名流,原始资本的积累是靠走私和贩毒,而文学起步也需这么“积累”吗?靠身体和欲望、靠自然主义的表现、靠卖自己的隐私? 这种写作态度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 为什么商业社会容忍和关注这种将自己剥干净的作为? 当身体写作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时候,美女无疑是物质形态中最有卖点的产物,尤其是可以将自己“剥光了象蛏一样”的美女。 可事实是:70年代出来的这批作者从网络走到书店里都是美女么? 而冰心,张爱玲、茹志鹃、丁玲、林徽因等当初的容颜并不逊色于现在的所谓“美女作家”,为什么并不号称“美女”而走红天下,如今她们依然是读者的喜爱。 用商业行为包装,而不是通过艺术魅力打动读者的作品究竟有多少生命力?她还能走多远? “卫慧制造”无疑是2000年成功的营销案例,但今天重读她的东西,你还能找到“兴奋点”吗?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小说今天捧读,还是那么深刻隽永深入人心,被现代读者深爱着。一位资深的评论家说,读张爱玲的小说,你似乎闻到陈年的紫檀木里飘散出的淡淡的清香和浅浅的伤感,所有的华美瑰丽的铺陈都是在演绎着灰色的人生,让人更感世态的悲凉。 在文学这么一个独特的世界里,金钱并非是万能的,也许可以制造美女,但“制造美女作家”其商业价值永远大于她们精神文化价值。当然,书商不管这些,当他抱回巨额利润而满面红光时,身体写作的真相或者本质化的呈现就豁然开朗了起来。 “美女作家”是世界性美女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一簇癫狂的浪花。 有人说“文学的黄金白银时代过去了”,“美女作家”是用来消费的,她与当下流行的酒吧文化,包厢文化、模特文化、内衣文化一样,不过是“情色橱柜”里的商品而已,无怪乎那个写《乌鸦》的人深有体会地说:“要夸奖一个女人,莫过于说她是妓女”{九丹}。文学也沦落到了只要能赚钱,管她是什么的地步了吗? 市场也需要秩序,在高度自由化发展的今天,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法治化,规范化,那么文化形态的创作体制应该如何寻求自己的“游戏规则”,让市场和历史都能笑迎她们和她们的作品。诚然,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美女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国内学者曾对“美女经济”有过论述,称其为“多赢”。据说,第五十二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给主办国带来了十二亿美元的收入。举办城市可以借此大作宣传,作为城市的名片打出去。在苏州世遗会举办不久,像世界顶尖超级模特大赛这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赛,第一次落户中国苏州,无疑又一次让苏州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对“美女经济”持反对意见的人士指出,在“美女经济”下,“美女”是作为一种商品而推出的。过度的宣传这种“美女”意识,对于国内的年轻一代影响是巨大的。如今“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长得好”这样的观念在相当多的年轻女孩中存在;“以貌取人”更是普遍,不能不让人关注。更让人担忧的是“选美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选美”过分强调女性外表的美丽、性感,使两性之间的差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强化了,不利于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事实上,附着在“选美”活动中的奖金、名誉等等,不言而喻地对美女构成了诱惑。这样貌似动人的诱惑,其实是对女性的一种“软暴力”。 也许时代不同了,文学也走向了多元,文学的多样性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装饰现代人心灵的橱窗和街景的丰富,能够同时享有美女和美文也是一种境界,争议也是一种宽容,没有什么比自由的呼吸更重要的了。 但是我还想提个醒:当你撞向道德的底线时,别闪了美女的腰!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