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开心灌水 >> 胡言乱语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文人·酒·人格
号码:100497
呢称:
知心爱人
等级:3
积分:14739
主题:1108
回复:1066
注册:2000/7/9 22:16:50
发表:2005/12/5 19:56:45 人气:221 楼主
文人·酒·人格


  自从我国酿酒五千年来,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见文品,酒见人格。
  在《诗经》为数不多诗篇里提到了酒,“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在当时,酒是很名贵的,一般的人是喝不起的,酒成了热情接待客人增进感情的琼浆玉液。我们从这些诗句中,仿佛看到了那时吟诗者的纯朴、热情和善良。他们似乎不是酒徒酒鬼酒仙,但酒对他们切实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先秦的一些大家似乎对酒不大感兴趣,也许他们都是哲学家的缘故。像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诸子,我还看不到他们喝酒的记载。稍后的屈原,我猜想他肯定要喝酒。如果不喝酒,就只能自杀。查屈原的诗赋,查《史记》,都没有提到屈原与酒有沾。可能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艰”,愁惨至极,酒也不能消愁,惟有自沉以求解脱;如果屈原能喝酒,也许还能借酒消愁,聊慰平生,但可能是屈原之前的文人还没有借酒消愁的惯例,他恪守文人的品格,不能开文人借酒消愁的先河,只好让悲痛毁灭了自己。历代文人中,屈原痛苦最深,与酒无沾,令司马迁“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文人,具有真正文人品格的文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忠君,把希望寄托在怀王、顷襄王身上,这就决定了他悲剧命运的结局。以后的文人,没有几个能逃脱“忠君”的魔障。
  屈原去世后约150年,枚乘在《七发》中指出:“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意思是美味的酒肉是腐烂肠子的毒药。他对酒有清醒的认识,想必枚乘也不会去喝毒药,几次劝谏刘濞罢兵,我们可以隐约知道他的品格。
  和枚乘同时期的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有一次,他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相如亦早闻文君芳名。相如、文君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两人只好变卖所有东西后回到临邛开了家小酒铺。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就送了百万银钱和百名仆人给他们。司马相如有财、有名后,又受皇帝宠幸,便宿娼纳妾,竟不理会卓文君。文君因作《白头吟》以诀别。“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天下的负心郎皆愧之。司马相如卓文君的风流韵事,竟然是喝酒引起!想必那时司马先生醉眼迷离,面对寡居的风姿卓越的美少妇,心旌荡漾,情不自禁,以琴表达爱慕之心。何等文雅,又何等的痴心。而文君夜奔而来投怀送抱,司马先生胆大妄为,需要何其的胆量,色胆包天。一旦名利双收后,始乱终弃,司马先生自然天成滴水不漏地为我们演绎了文人的“多情恶作剧”,引得后世多少“文人”附庸风雅,沾花惹草,眠花宿柳,始乱终弃,成为文人情色的滥觞。
  100年后的杨雄,陶渊明说他“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一个著名文人,竟然穷得连酒都喝不起。还好他有学问,有人愿意带酒菜上门来向他讨教,他得以解解酒瘾。我实在想不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得意,还是尴尬,或是无奈。他真的有点像酒鬼了。不过,他倒能从酒瓶子中得到灵感,写了著名的咏物抒情小赋《酒箴》,为后世的抒情小赋的创作,树立了楷模。杨雄把喝酒和作文连在一起了,他的艺术创作里有了酒力的作用了。
  到了三国,曹操是个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喝酒,是用来解愁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对酒当歌,悟出人生苦短;求贤若渴到如此地步,令人感动。忧愁而不消极低沉,喝酒而不酗酒,曹操把酒用的恰到好处。他的《短歌行》因为酒的缘故,更加醇香醉人,对后世的李白苏东坡等影响巨大。曹操成为后世放达文人喝酒的模特。
  接着,竹林七贤闪亮登场。竹林七贤常聚于竹林下酣畅饮酒。特别是嵇康、阮籍、刘伶,纵酒谈玄,佯狂放荡,以掩饰其伤时愤世的感情,以求避祸。酒成了他们那个时代最好的精神麻醉剂。刘伶更是做了《酒德颂》传世: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木盍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一次有客来访,刘伶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羈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借酒放荡如斯,唯刘伶也。刘伶、阮籍等人,借酒放荡自保,而嵇康则终被司马昭所杀。嵇康们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纵酒的高潮。但酒救不了嵇康们,但透过酒,我们看到了嵇康们独立不羁的人格。这种人格闪闪发光,照亮了中国以后的文学史漫漫长途。
  谈玄之风盛行100年后,陶渊明来了。他只然作过几天彭泽令,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他似乎秉承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铮铮铁骨,性爱自由,不屈己从俗。不为五斗米折腰,便赋“归去来兮”毅然辞官。“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早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人缘好,亲旧理解他。爽爽快快,胸怀磊落。陶渊明喝酒,不是酗酒,也不是为了解愁,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困境中,还能“晏如也”。酒后赋诗,有《饮酒》二十首。他去开垦田园,躬耕自资。晚年遭灾贫穷到出门乞讨,主人理解他,以酒饭款待。他感叹自己不能像韩信在生时建功立业以报答漂母一样地来报答主人。每每读他的《乞食》,我都嘘嘘不已。到最后,忧愤、疾病、饥寒一起折磨着他,但仍以古代贫士固守贫困的节操自勉。顽强地活到最后一口气。这些显示了他安贫守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陶渊明有嵇康的品性,有阮籍的冷静。他的田园诗,有酒的灵动和澄澈。
  陶渊明过世200来年,“醉中八仙”登上舞台。我们不得不提李白。李白须臾离不开酒,达到了无酒不成诗的地步,是中国嗜酒如命诗兴勃发的酒仙诗仙。他似乎是上天特意安排下凡的文曲星。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这种对“君为臣纲”的蔑视,特立独行,狂放不羁,与魏晋以来的酒文人如出一辙。《将进酒》说“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月下独酌》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独酌》说“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这些诗篇都表明李白的愁之深,李白的恨之深,李白之孤独,李白之失意,堪称集古今文人之愁,古今文人之恨,古今文人之孤独,古今文人之失意。叫他一人如何担当得起?儒,道,佛,纵横家,游侠等等的思想都圆满不了这个旷世奇才。也只有酒,才能排遣心灵深处的寂寞;唯有酒,才能使他得到一些安慰;唯有酒才能“酒酣胸胆尚开张”,才能豪情满怀,心怀幻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只有酒才能激发他的浩浩诗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是继嵇康之后掀起的第二个喝酒高潮,号称“酒仙”“诗仙”当之无愧。
  杜甫也爱喝酒。只是没有李白那样喝的痛快潇洒。他大多与好友喝酒酒,感觉很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病後遇过王倚饮赠歌》“兼求畜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醉时歌》“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他清醒得很,知道自己贫穷,喝的比较拘谨。《醉歌行》“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逼侧行赠毕曜》“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他似乎从喝酒中悟出点道理来,《晦日寻崔戢李封》“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他也觉得喝酒对写诗似乎也有帮助,《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他没有像李白那样自觉地把酒当作抒情的工具,而只是偶儿有意为之,“沉饮聊自遣,放歌破(一作颇)愁绝”。
  贫穷,愁苦,忧国忧民,希望得到重用,颠沛流离是杜甫一生的主旋律。“穷愁醉不醒”,“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物,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穷成那个样子,还能为他人哭,舍己为人,忧国忧民之心,令人泪下。《述怀》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敏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皇帝给他一个左拾遗,杜甫竟然涕泪,觉得主恩浩荡。我觉得可悲,又觉得有点可笑。他实在没有李白的旷达潇洒。酒,在杜甫诗意的生命里,只让杜甫微醉,远没有李白那样喝的出神入化;酒,在杜甫生命的诗篇里,酒溶入杜甫的血泪,使杜甫的诗篇更加沉郁顿错。这也许是两人的个性不同所致的吧。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他喝得自在,不愁没酒喝。。而白居易的诗歌中很少涉及到酒。酒,给他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小。酒进不了他的诗歌世界。为什么?他的仕途相对顺利多了,他用不着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借用酒来抒情。关心下层人们的生活,“令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也不会愧到用酒来消愁的地步,更何况,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官僚不会在诗中去描绘酒宴之乐吧?他确实是现实的。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但他“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看来,欧阳修的酒量实在有限,是古代文人中酒量最小但爱喝酒的一个。这也说明了欧阳修更是借酒泻愁,借酒泻孤独,借酒泻乐。他深深懂得酒的妙用。“朝而往,暮而归”乐此不疲。
  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他更加务实,积极入世,与李白的放达不同。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本主题共有回复 0 个 本页: 0 -- 0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