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2/5 20:17:26 人气:136
|
楼主 |
红颜说
似乎人类从感知性别差异开始,不平等就已经存在了。父系氏族,母系社会,几经较量,最终确立了男权。于是自周起,便产生了约束女子行为的“三从四德”。“三从”是未婚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则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曾是金科玉律的“三从四德”几乎规范了一个女子从生到死的全部。 因此,大凡为王者择妻,必是遵从“四德”原则的,每一个有机会亲近他们的女子,一定要贞顺温婉,言辞得体,相貌端庄,同时还要精通女工。这样的女子,想来断断没有成为祸水的理由。 然而,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代都有被人称之为“祸水”的女人——夏桀的妻子妹喜,商纣的妻子妲己,周幽王的妻子褒姒。周虽然未亡,但是幽王被杀,王都东迁,人们总是习惯归罪于褒姒。后人的印象中,亡国,这些女人成了最直接的根由。 红颜于是成为祸水。一个女子,再美,若与政治无关,也绝无成为祸水的可能。政治,给了她们风光的舞台,一番展露之后,再多以悲惨命运剧终。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貂禅、杨玉环、西施、王昭君,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说的就是她们。这四个女子中,尽管貂禅周旋在吕布与董卓之间,用了些不够光明正大的小伎俩,但那终归是为了国家大计的付出;西施与貂禅差不多,肩上担当重大使命,身在吴国心在越,在吴王夫差身边,为越国赢得了许多机会;昭君自愿北入胡天,嫁与异族,解了汉帝忧虑,保了一国安宁,成为被人称道的大义女子。只有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微词颇多。 据说,杨玉环体态丰盈,肤如凝脂,一颦一笑间都生媚态。连李白这样不善逢迎的人都说“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那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描述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定是不假,否则何以会有唐玄宗的贪恋而导致“从此君王不早朝”呢? 不知怎样的缘故,使杨玉环成为唐朝被文学家着墨最多的女人。也因为如此,才有了严肃的史书之外活脱脱的一个杨玉环。她爱吃荔枝,那无非是一个小小的嗜好而已。她自己也许还没把这看得多重,可是偏偏遇到了唐玄宗,他能不择手段从儿子怀中夺过这个女子,便可想见他的爱有多深。不经意中,他的这份情感被无限度地扩大了。他用自己无上的权力,调用人马,千里迢迢运送荔枝,只为博得心上人的开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过华清宫》中这样记述。 杨玉环揣摩透了唐玄宗的心理,掂量出自己在这个一国之君心中的分量。贵妃娘娘原本是温厚贤淑的,这时也不免恃宠而骄了。凭她闺中女子的小见识,开始为父兄谋些利益。她不知政治旋涡的深浅,不知权力争夺的惨烈,以为单有那娇宠就可以揽天下施号令,终至被激流挟裹而不能自拔。 天宝之乱,唐由盛入衰。太子李亨急于继位,发动马嵬兵变,意在铲除贵妃的哥哥也就是位至宰相的杨国忠,迫帝逊位。杨国忠死,贵妃自不能保。世人以为,唐的衰落是由于玄宗的沉溺女色,偏听偏信,而这一切又皆因其身边最宠的女人所致。故风云变天下乱,杨玉环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这可是个沉重的政治包袱,杨玉环自然无力背负。于是,在一个叫马嵬的地方,杨玉环被赐缢死。史书有记载云:“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这样没有感情色彩的文字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唐玄宗李隆基的无可奈何。万般痛楚中,不知这位情重的天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感慨?挥泪间,他可曾为心爱的女人作结,看看从霓裳羽衣舞翩跹到宛转蛾眉马前死,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段路程。情天长恨,竟缘自娇宠。娇宠原是世间最温柔的武器,它乱人心性,使心底隐约着的丑陋萌动并生长起来,然后置人于死地而绝难复生。 这样的女子,世间实在不少。刘邦的妻子吕雉,如果不是有所仗恃,也绝无可能扶植自己的家族;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因为喂皇帝吃过奶而大受其宠,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老妈子也开始干预朝政……她们的胆量来自男人,来自身后可以仰仗的坚实靠山。 那么,红颜祸水这种说法,确是带了许多偏见。成为祸水,又怎会完全错在红颜?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