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情感世界 >> 情感激流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醉翁之意不在酒”
号码:100497
呢称:
知心爱人
等级:3
积分:14739
主题:1108
回复:1066
注册:2000/7/9 22:16:50
发表:2005/12/8 21:53:09 人气:156 楼主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们喜欢用秋花来来比喻晚唐的诗歌,而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便是其中的两朵最耀眼的奇葩。杜牧是一位出生高门世族、长于京城富贵之门的富贵公子,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杜牧的纵情声色、风流倜傥的传说故事。然而,只要我们细读一下杜牧关于妇女为题材的诗歌,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杜牧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只不过是借妇女这个特殊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明自己的态度。
首先,对于最高统治者的淫靡生活,杜牧借妇女题材对其加以揭露,这一类诗的批判色彩较浓。如《题武关》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睡,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这是写楚怀王沉迷于宠后郑袖的妖言惑语中,弃逐忠良,结果中计,被拘留于武关,终于使楚国为强秦吞灭的七言律诗。但诗不是只停留在对历史的追述上,诗人的用意在于以楚怀王的惨败教训告诫国君要善于识别忠奸、邪正,否则,就会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斗争忠失去一切。
又如《隋•宫春》:
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
亡国之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
诗中对有名的最荒淫无道的暴君隋炀帝亡国之家的可耻下场作了有力的批判。诗人强调隋炀帝的纵欲淫游。沉迷女色,至死不悟,是他自取灭亡的祸根。
在这类文章中,女人不是他议论的中心,在帝皇与后妃之间,诗人从来都是把批判的锋芒集中起主要作用,同时也是应该付主要责任的封建帝皇身上。这些诗是同绮靡艳情毫不相干的。
其次,对于妇女问题,杜牧往往采取不同于世俗的看法。他关注妇女的命运,对她们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例如他的宫怨诗《宫词二首》之一:
监官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
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在深宫里,尽管宫监暂时开了一下门,领宫女出去,但这只是照例要做的朝拜,不是什么恩典,仪式一结束,银钥一抽,金锁照旧紧紧锁住这群妙龄的少女,她们只能在春花凋谢、月儿升落的单调生活中度过寂寞的生涯。
宫女是专为封建君主服役的女性,也是女性中极为悲惨的人。她们少年时被逼进宫廷,教练歌舞,准备统治者随时玩乐,可是她们中大多数人直到老死都见不到君王,就活活“守寡”一辈子。在诗中,诗人对宫女悲苦不幸的一生寄予了同情,也对造成这种不幸的关键人物进行了批判。
在杜牧的另一类诗歌——闺情诗中,作者也表达了这种感情。作者善于站在各种不同身份的女子的角度来写,抒写她们的焦虑和忧愁,表明她们的渴望。如《闺情》:
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
暗砌匀檀粉,晴窗画夹衣。
袖红垂寂寞,眉黛敛依稀。
还何长陵去,今宵归不归?
又如《送别》
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一片风帆望以极,三湘烟水返何时?
舟远去棹将愁远,犹倚危亭欲下迟。
莫殢酒杯闲过日,碧云深处是佳期。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离别不仅带来孤独和牵肠挂肚的相思,更严重的是可能被遗弃或永远守寡。杜牧关注她们的命运,述说了她们渴望逃离苦海过温暖的家庭生活的合理要求。
再之,杜牧在文章中抒发对自身的感叹。
在杜牧的诗歌中,最著名的要数《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了。
在《杜秋娘诗》中,杜秋入宫,由于貌美而得到了宪宗宠幸,“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穆宗即位后,杜秋地位大不如前,当上皇子的保姆。皇子长大后,杜秋却不幸因遭受牵连被放归民间,“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这就是杜秋的悲惨遭遇。诗人对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提出了“女子固不定,士林难再期”的感叹,在此,女人、文人彼此间产生了共鸣,他们的命运都不能由自己掌握,女人依靠宠幸自己的男人,而士人却要依靠于当权者,他们都是被动的存在。杜牧正是借杜秋的不幸遭遇而暗含自己报国无门的苦衷。
在《张好好诗》中,也是如此。诗中记叙了张好好因貌美善歌,为沈传归所礼重,并被沈述师纳为妾,后又遭弃而卖酒洛阳城的遭遇,表露了诗人对张好好的深切同情。更重要的是,诗人由张好好的不幸遭遇,伤人复伤己,感慨自己的“落拓”而“少年垂白须”。
在这类诗中,诗人借女性寄喻了自己的感叹,所谓借别人酒杯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杜牧的诗歌还涉及到其他的方面。如《兵部尚书席上作》反映的是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豪意疏直的处世态度。
当然,杜牧也有一些诗歌反映了他喜欢风华、倜傥风流的一面。如《赠别》、《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叹花》等等。但是从他的“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中我们看到,杜牧是以公事为重的,而并非只顾个人的声色玩乐。
杜牧喜欢妇女题材诗歌的创作,然而又在诗歌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与众不同。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杜牧的早年教育对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杜牧诞生在唐德宗德宰相杜佑的家里,杜佑是他的祖父。杜佑严于律己,办事精明,毕生勤奋好学。虽位及将相而手不释卷,一贯坚持白天办理政事,夜间灯下学习。杜牧大受其影响,因此从小就继承了杜佑《通典》的经世致用之学,特别致力于历代的“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的研究。因此,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又胸怀经邦济世的高远志向,充满了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未及第入仕之前,他即把眼光投向历史,投向社会现实,指摘历史与现实的弊端,关注着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从而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和社会现实和民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一定程度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杜牧的祖父在晚年的时候,曾在今长安南郊建了一座樊川别墅,别墅落成之后,又广置妓乐,时常与公卿之辈燕集其中,消遣时光,欢度余年。那种高梁锦绣的生活在杜牧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离他家不远,就是长安城有名的烟花之巷——平康里。因而,杜牧接触了很多的妇女,他有机会了解她们的生活,了解她们的悲惨遭遇,这为他这类诗歌的创作打定了基础。
再之,杜牧的个人经历也是一大因素。杜牧出身于世代以儒学为业的家庭中,又是一代名相杜佑之后,从小就有经国之略,博览群书,不仅有文才,还有武略,青年时代就有《上昭仪刘司徒书》、《阿房宫赋》等名篇略显才能,26岁时在洛阳应进士举,同年又应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真可谓“两枝仙桂一时芳”(《赠终南兰若僧》)。这一切都为他求取功名奠定了良好基础。只可惜时不我遇,到40岁时,杜牧才担任了左补阙,后又遭到李德裕的排挤,错过了人生的大好时光。这样一种入仕经历给这位“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般胸怀的诗人以强烈的打击,于是乎便会常常有怀才不遇之叹。
还有一个原因,即社会的原因。
晚唐时唐代政权乃至中国封建制度衰落的开始时期。封建灿烂的高峰已经过去了。唐政权这个具体的统治集团也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政局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崩溃。而且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更促进了它的崩溃速度。同时,农民起义连续爆发,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广,都是唐代空前的。最终,这个地主政权再农民的大起义的打击下覆灭了。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李唐王朝的衰亡,使整个唐朝地主阶级也产生了一种命运的衰亡感,使他们感到生无所寄,整个地主阶级都惶惶不可终日。杜牧有敏感的灵魂,他更早更深地感觉到一个伟大的王朝即将过去,象一年将近的深秋,象一日将近的夕阳,使他怀念,使他惆怅。这在他的诗中也得到了反映。
另外,当时文坛上反映女性的作品渐趋繁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杜牧的创作观。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杜牧以妇女为题材的诗歌才出现了这样与众不同的特点。可见,我们不应该表面地看待杜牧以妇女为题材的诗歌,而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其表面的妇女描写探究到其实质的内涵,达到对杜牧诗歌的真正理解。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本主题共有回复 0 个 本页: 0 -- 0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