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2/14 23:18:39 人气:211
|
楼主 |
教育重要,这样教育更重要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特别是初中,十多岁的孩子,告别了懵懂、一味听信老师和大人的孩提时代。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着很大变化,不再把老师或者父母当崇拜偶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但大千世界充满神奇、迷雾、诱惑……,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真正的知识,渴望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可以说,初中是个人发展基本成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问题尤显重要。 人生的历程是只有单程票,不能回头,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犯错再纠,人不能再回到从前,修正复位到零再开始。所以引导孩子正确地走其人生的道路,很重要,教育的目的,本来是成年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有益的东西,让孩子少走弯路,不正确的路,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有很多误区,让我们的孩子误入歧途,而这些都让我痛心。 我的孩子刚上初中,以一个做母亲的观点,来谈谈对学校教育的忧虑。我们都爱孩子,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重要的是怎样爱?更希望天下的为父、为母、为师的人,都一共关心孩子,探索一条正确地道路,让我们的孩子愉悦、健康地成长。 孩子暑期刚考上初中,成绩不错,可以在我们所在的市级中学选校。我的择校原则是 :首先,我不选那些学习一味以升学为宗旨,气氛紧张,管教学生严厉的学校。希望选择一所教育理念先进,以育人为重,给孩子充分自由思考、良好品行培养,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我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是首位,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才是重中之重。 抱着这样的期望,我听了许多孩子已上初中的家长的介绍,都说我追求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现实中,面临强大的升学压力,各校之间知名度、生源、利益的竞争,学校历来都以中考、高考的升学率作为好坏的评价,家长也都是通过升学率来判断学校的好坏,因为这个指标最直接,学校之间横向好比较,中学又不同于大学,不好评价其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每个学校都以抓学习,抓分数为第一任务,而我所说的那些人格培养、素质培养是要抓,但,决非学校育人的重点。只是有些学校相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一些。 前辈们给我介绍,说本市第一中学好一些,至少第一学期学生不上晚自习,老师同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象朋友,学生有意见可以给老师随时提,老师一般不会报复打击学生。上课的气氛也比较活跃,经常让学生自己讲课锻炼,搞一些演讲提高学生的能力。每年还举办艺术节,体育比赛等活动,学校气氛比较宽松,而其他的中学管理学生还象小学。 于是,我舍近求远,为儿子坚决选择了离家较远的一中。可入学后,我的“理想”终于破灭了。 第一,军训。入学前的军训,学校的意图肯定是好的,让孩子们受点纪律的约束,受点服从命令的教育。可来操作的教官教给新生的却是另外的东西。教孩子站军姿,让孩子们向军人一样精神抖擞、纹丝不动地站立,由于站的时间比较长,而孩子天生好动,有的小男孩总是受不了,有些小动作,教官很愤怒,常威胁学生:“都给我站好,谁站不好,看我怎样收拾你们,全体不准休息!”这教给孩子什么?诛连九族?最不应该的是,在准备迎接学校领导检阅的全体新生队列训练时,把一些站不好的学生叫到全校新生的前面批评,有点把罪犯拉来示众的感觉。我才十二岁的小儿子虽然幸免没有被罚,但他回家反复给我讲:“妈妈,教官太恨了,我长大了不当兵。你想那些同学刚来到新学校就受到这样的打击,让大家恨他们,嘲笑蔑视他们,他们今后怎么会喜欢新学校?怎么会好好学习?”孩子,没有领悟到纪律的意义,倒产生了对军人野蛮的仇恨。真的,小孩也有人权,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更经不起打击,容易被扭曲。小孩都懂得保护自尊心,为何大人不知到?挑选作为训练孩子的教官应该选择有文化、有爱心、懂得少儿心理,真正堪称楷模的军人。 第二,晚自习。我一向反对学校上晚自习,首先,从学生需要一张一弛,需要娱乐来说,我们国家最辛苦的群体,是中学生,比上班,挣钱养家的大人辛苦,农民、工人都次之,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体力、半体力劳动,而学生是超负荷的脑力劳动。我们成人一天工作近八小时,一天下来感到劳累,需要放松休息。而我们的小孩,每天早起晚归地学习,上完晚自习,回到家就九点过,做完作业十点过,出了上厕所,没有休息时间,年年如此。这样的劳作,而学的所谓的知识,多数是灌输的思想、理论。一天十来个小时的强行灌输,没有孩子自己的空闲时间去自由地汲取知识,孩子的脑袋成了杂货铺。这样的结果,疲劳战术,学习效果不好,最坏的是使大多数学生厌学,这是最可怕的。许多成绩前茅的同学对父母说:“我们学的很多东西无用,而自己喜欢的书或者知识没时间学。”开个玩笑,天天面对天仙般漂亮的老婆,你要不了多久都会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而学生,整天灌输语数外,他们肯定也会疲劳。就单从吸收老师所教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来说,我认为,也应该给孩子留足够的时间针对自己的情况学习。每个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学习状况不同,每个人对每科目吸收好坏也不同,从早到晚用同样的方式灌输,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学校应该尽量减少统一授课时间,留给孩子自由活动、自由思考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 一中以前是不上晚自习,但今年中考不是很好,又恢复了上晚自习。为了达到不上晚自习的目的,我还找了校教导主任,列举了统一上晚自习诸多不科学,问可不可以取消。教导主任说,有些道理,但别的学校都在上,而我们不上,如果升学率下降,我们不好向家长交代,而我们把能够做的都做了,如果考不好,也好交代些。原来如此。 第三,学习的内容。语文课文的选择,没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比我们那年代中学生的课文接近生活,但相对于孩子的年龄还是显得成人化。关于人生、理想的课文,似乎很贴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需要,但文章都太高调。文章教学生不要图虚名,而平时又要教学生要有这样、那样的荣誉感,不要追求物质什么的东西,却又要孩子要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成年人的观点给少年时的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有些观点,有些爱憎情感,要有了相应的生活经历才能真实的感受。我们的教育应该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从身边的人爱起走,从小事做起走。写作也如此,我觉得不应该看他们的文章有没有伟大、崇高的思想境界,华丽的辞藻,绝妙的布局谋篇,对人和事件完是非分明的观点,只要能把他们的真实的东西,较准确的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其实,作文的目的,也就是“言为心声”,把自己的感受、观点用文字为载体表达出来,让别人懂,无须搞得个个都是诗人、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让学生拿到题目不敢下笔,或者写出真实的感受,老师觉得幼稚不与肯定,都不好,他们本来就清纯幼稚,能写出清纯幼稚,说明他们再用自己真实的思想写,比那些少年老成、模仿作秀的文字可贵多了,如果老师鼓励,他们可能就此学会用自己的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脑思考世界,这才是很可宝贵的进步。 数学的第一章题为:“走进数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选择的问题多半是深奥的近乎数奥的难题,与其目的背道而弛,让孩子们仰望数学之门而颤栗,感受到的是其深不可测,而萎缩不前。甚至,可以说结果是把学生拒之门外。为什么不选择些简单而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数学的理性思维之美,而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还有英语课,学了简单的几句问候语,而出的考题千奇百怪,可能把英美人自己都要考倒。 第四,老师的素质。数学老师管教纪律,对那些上课不听话或者忘记带书的同学实行这样的罚款:“第一次错误罚款2元,再错罚款22,依次类推,犯N次错误,罚款2n元。”老师对自己发明的结合教学的独到的惩罚沾沾自喜,看来是很科学,一举两得,既惩罚了不听话的孩子,又教会了教孩子数学“幂”的概念。但,他却违背了根本的东西:法律从来没有赋予老师罚款的权利,老师在不守法,以不法的方法教育孩子守法。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乐于挖空心思想办法处罚学生,为什么不多从正面考虑怎样奖励、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可能把奖励次数变成2n效果好的多。实际上,赞美的效果远远N倍大于处罚。处罚只能让人感到被动的教训,欣赏、赞美才是生命的原动力! 常常想,我们究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东西?一个身心健康愉悦的人?还是肚里装着所谓“知识”,一个模子里铸出的机器? 莱克兄弟发明飞机上天的故事很让我感动。莱克兄弟小的时候问父亲,他们能象小鸟一样飞上天吗?父亲回答:能。于是,常常带着两个孩子“飞”。先用羽毛做翅膀,没能飞,又做别的实验,几十年坚持不断,他父亲坚信他们能飞,他们终于飞上了天!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如果有这样奇思妙想的天才孩子问你:“爸爸(妈妈)我能飞吗?”可能得到的不是肯定的回答。我们父母,我们的教育,往往扼杀孩子的好奇、创造力。给孩子灌输的是书本的、常规的思想。求共性重于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培养,喜欢工厂化育人。 我们的教育理念亟待改变。这么多年,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改,我们培养人材,有点急功近利的味道,想孩子都通过教育成龙成凤,想一下把有用的知识都装进孩子的脑袋,使其成材。而忽略了,我们的孩子应该首先成人,成为乐观、健康、活力的人。就知识而言, 实际上,人的一生中,靠记忆而来的知识有用的很少,更重要的是方法、能力。是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社会的适应能力。而这些,靠一味的灌输,是灌输不出来的,要首先真正认识孩子,再启发其好奇心、求知欲,再正确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应该是孩子知识世界的热心导游,而不该是趋利的产品制造商。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