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2/14 23:20:14 人气:234
|
楼主 |
住房——我们长久的感伤
在中国很多城市,一面是大批中下层收入的人挤住在狭窄的“贫民窟”和租赁房内,无力够房;一面是大量的商品房闲置,无人入住——不是没人人去住,是买不起。 勉强付了首期款、申请银行贷款按揭方式的住户,他们都要每个月从收入里面支付相当一部分还贷款,此外还要维持生活、赡养老人、供子女上学等等,一生的辛苦所得,很多都投进了房地产业和银行业。 很多人劳碌至今,一条命系在了那套房子里,困苦不堪。 他们不敢偷懒、不敢下馆子、不敢旅游、不敢想入非非…… 等到还完贷款,一生已经差不多走到了尾声,他们垂垂老矣!在他们纵横的老泪里,我们将看到那一生长久的感伤! 而这条路,也将是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人要踏上的,我们也将会为此泪流满面。 多年以来,房产价格一路飚升,到了必须仰视的地步。政府为了遏止这一凶猛势头,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税收调节,但是调节的后果,却是落在了购买者的头上。 我们不禁要问:政府到底是为我们作想,还是为财政收入考虑? 经济是要发展,可是牺牲了普通民众的利益,那么,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政府虽然也给大家想了办法,但办法也只是高明到去银行贷款,因此在受房地产商第一层盘剥的同时,还要去为银行赚利息。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买一套很一般的住房,最起码要100万元,就是这100万,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形(转自一网上帖子): “假如我是个公务员,混得很一般,一个月2500块,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还不贪污,不受贿,不挪用公款,要想买那样的房子(100万,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熬上33年。估计刚买了房子,就得退休了,而且极有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迅速逝世。” “假如我是个撰稿人,而且混得还不错,每两个字一块钱,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也不泡文学女青年,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连续写2000000字,而且还得保证字字有人要。假如连构思、带写、带修改,每小时可以顺利完成2000字,那么,就得连续写1000个小时,在WORD文档上连续写2000页。我明白了,为什么写字的人容易夭折?憋的。” “假如我是妓女,姿色一般,平均每次收获200块,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得性病,不养小白脸,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连续接5000次客人。假如每天接客两人(含法定节假日),那得连续奋战2500天,费时7年左右。” “假如我是抢劫犯,手段一般,眼神一般,每次出手抢得1000元,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找女人,不被抓住,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得连续作案1000次,假如每星期作案一次,那得连续作案18年。” ——其他城市,房产价格与当地收入匹配,情形也大抵如此。 买不起房子,我们得继续飘零街头或偏安出租房,被人看不起、活得没底气和尊严,不但如此,女朋友还要分手,怀抱的温暖毕竟没有房子那么的可靠。 行走在繁华的大街和林立的高楼间,无房阶级寡寡郁欢、愁眉不展,就像一片激流中的浮萍,不知去向何处?而勉强买房了,却又将悲壮的背负沉重的债务。 用范仲淹的一句古话来描述这个惨状,正好是:“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能乐哉?” 但是,我们过度悲伤的眼睛却看到:有钱人的情况却远非想象! 他们可以同时拥有多处房产,自己住一套,出租多套,而我们这些穷光蛋,只好为他们付钱,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 这还只是一般段数的普通表现。 更高级一些的有钱阶级,他们住的却是豪宅,每套最起码在数百万以上,最昂贵的,价值超过一亿。上海紫园一号别墅更高达至1.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影视大亨邓建国,豪宅规格之高更令人咋舌,一个厕所,开支都在数十万。 北京的玫瑰园、紫玉山庄、碧潭方舟,上海的紫园、檀宫、名都城,广州的锦绣香江等富人豪宅,对我们而言简直是人间天堂、天上宫阙! 大家所熟悉的一些所谓公众人物,就居住在这些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宫殿”里,在这里,可以看见林忆莲、赵薇、江珊、陈逸飞、张国立、张铁林等驾驶名车出入。 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住房,其实还比不上别人的一个马桶。同样是人,我们为什么要活得如此之腼腆? 因为我们穷吗?我们并不过度的眼红富人奢华的生活,只是奇怪普通大众的日子怎么过得如此艰难。 据调查资料反映:中国拥有百万(美元)以上财产的人有30万,拥有亿万(美元)财产的的人至少有1万。 这些年来,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多有提升是事实,但是,财富在向少数人手中积聚也是不争之实。长此以往,收入的悬殊,只会越来越大。贫富阵营的分化,也将越加明显。这样下去,恐怕终将引发下层民众对富豪阶级的仇恨。 住房的问题,只是这个社会深层矛盾的一个体现而已。也许多年以后,房价已经涨到会让一些人终生只能流落在破旧的民房。 中低收入者的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在住房上,政府真的不管我们了吗?政府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是为富人阶级还是普通民众? 国土资源既然已经如此的珍贵,但是为富人们建设的豪宅,每幢的占地面积都在千平方米以上,规模大的甚至占去数十亩地。他们为什么能有此特权,是因为他们有钱? 有人计算,一套豪宅足可供1000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可帮助10000名贫困小学生。 也有人持有这样的理论:在中国建豪宅,也是为了留住资金和吸引外来投资,若非这样,这些人一样会到境外去购买高级住宅的。对国家是一种损失。 我不是经济学家,对这样高深的理论不敢去置可否。我看到的只是很多人买不起住房的事实,看到的是太多人在住房问题上涕泪交加的感伤。 也许这部分人真的能力有限,出息不大。但在这样的时代,促成这种事实的原因,研究起来,恐怕并不是那样的简单。没有大部分人默默无闻的牺牲,怎么会有少部分人奇迹般的崛起。 古诗人杜甫的悲叹又不禁回荡在耳旁:“安得广厦千万间,遍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人是叹息没有广厦千万,当今的社会景观却是广厦林立,寒士们依然只能在门外徘徊。 对此种种,我们竟也只能无言的接受,谁让我们只有这样的能力。想想更苦的农民兄弟,也许我们的境遇还算是好的。 因此,住房,也还只能成为我们共同长久的感伤。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