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6/20 16:24:21 人气:150
|
楼主 |
六月需要读书了
最近老被网上的小妖说苯!哎!·
怎么办呢?
因为身心俱疲、需要修复,于是去读书了。
《朗读者》
购自当当。宣传用语起了很大作用,虽然看完后也并不后悔。只是笑这些搞宣传的人,毕竟读书不是他们的长项。宣传用语包括,×××和×××等牛人,都是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潜台词是说,如果你不能一口气把它读完,你这辈子也别想成为什么牛人了。ok我的确不牛。在早晨的出租车上,我分了好几次才读完它。
对纳粹的了解有限,虽然好歹也看了些正面或侧面描写的书在肚子里。但并不觉得这书是多么深刻在剖析德国人的纳粹心结。因为很明显地,作者是在对自己的感情作批判性的回顾。
十五岁的少年和三十五的妇女,一场本该只有性的恋情。这噱头对于中国人的普遍的阅读偏好来说,已经够了。再加上二战背景,应使出版商大乐。
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很单纯的爱情故事。少年与大自己二十岁的妇人,在性之外,他们发现读书这个共同乐趣。一个朗读,一个听。那听的人虽然不识字,但足够敏感。我认为这共同的乐趣与交流才是他们之间真正的爱情存在的证明。朗读,这使他们之间的性事消亡以后,仍有紧密的联结。并且,当少年面临对纳粹的审判而妥协、退缩之后,这紧密的感情联结本身导致了女人的决绝而去和他的终生自责。
不爱朗读的人,相信很难理解。
想起在大学广播站的时候,那一批年轻人。作为编辑兼播音员,我的声线不够好,但是感觉到位。我们尝试不同的朗读方法,赋予同一段台词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游戏和练习是如此令人着迷。因此书中所述的朗读,尤其令我心有戚戚。
只是,爱情的不堪一击和永远要输给现实的定理,却一如既往地让我伤感。
P.S.书仍然是好书,但底页非要印上一些“牛人”的评语,以强化宣传,很让人受不了。尤以肖××的评语为恶心之首。由此也可看出如今的“文坛”和“书界”都充斥着些什么玩意儿,也难怪有80后叫嚣说“算个P”。
《兄弟》
上部的惨烈相信是很多人的深刻印象。所以读下部的时候,有些人遗憾地认为上部的那口“气”没能贯彻下来。但是想想,那时代不正是如此?刚刚结束了血腥之后,人们普遍地陷入茫然。
我从不看半拉书,所以出上部的时候,强忍着,就是不看。直到有了下部,才去一起买回来。所以我不认为这口“气”断了,反而,在呢。
余华本人说,如此的大起大落,照国外一般都得数百年、好几辈人,咱们国家就四十几年,一个人的前半生就都经历完了。是的。
看书的时候掉眼泪,相信以后拍成了电影还会在同样的情节上掉眼泪。确实让人不忍回顾,就在不久以前,所有中国人的人性泯灭到如此地步。想起父亲回乡探亲时,与当年的同学、老乡一起回顾那个血腥的年代,低低的声音,说起武斗,大男人们个个眼睛发红……原来都是真的!简直头皮发麻。
面对的是人命,居然也能轻取;少年受教育时的价值观,青年时进入社会后发现已被全盘推翻。这一段历史有一个总的名字:血腥的荒谬
|
|
|
----------------------------------------------------------- http://spaces.msn.com/members/19811117chenhao
有人说:我在路上,你在路上,他也在路上,只是不知道谁在
谁的路上,自己又在哪条路上.
我曰:无间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