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情感世界 >> 情感激流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们
号码:222847
呢称:
〖斩〗
等级:3
积分:10520
主题:454
回复:1256
注册:2006/5/4 8:17:33
发表:2006/8/13 11:46:47 人气:129 楼主
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们

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们

连日来的持续高温让人变得有点倦怠、郁闷。 下午,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小雨,微风驱走了些许闷热,风中送来三叶草的清香和湿润的尘土味儿。

门卫说,有人找。原来是我的小学老师。陪老师办完事,当闲聊起子弟学校移交地方这个话题时,忽然有些伤感。

弯曲的小路,绿树红瓦的校园已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深处。那个年代,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入学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父母要在本单位工作,二是要有城镇户口。好多人家托关系走后门也要把孩子送进子弟学校。所以,能进子弟学校读书是件很自豪的事情,子弟学校从不愁生源。因此,记忆中的学校一直是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红红火火。

学校的老师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都是文革前的大学教师、留学生、大学生,因为出身问题,政治原因等被下放到煤矿劳动改造的。矿领导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建起子弟学校,让他们在校工宣队的监督下为矿工子弟传授知识。

有一位数学老师,把数学课上成了相声表演,寓教于乐,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演绎的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欢迎。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后,他回到了家乡,再后来,听说成了某市的教研室主任。

有一位历史老师,授课也非常精彩。用抑扬顿挫,川味十足的普通话把历史年代、历史大事编成儿歌教我们吟咏。唐诗宋词出口成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陈老师沉浸在诗词意境中的情态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年幼无知的我们哪里理解老师的忧伤和无奈!

印象最深的是我中学时代的班主任洪老师。杭州人,侨胞,50多岁,中等身材,消瘦但精神矍铄,个性鲜明,当时同学们都有点怕他。尤其喜欢听洪老师的古文课,绘声绘色,如临其境,把古典名篇分析地精辟、深刻。他对中国文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作文在他的指导下,渐渐成了讲评课上的范文,我也成了洪老师家的常客,他家的书橱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那段日子里,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为我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洪师母去世的早,为了怕孩子受委屈,他没有续弦。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又当爹又当娘,作为一名中年知识分子,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生活压力,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把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家里总是一尘不染,雪白的床单,雪白的台布。

……

子弟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有着坎坷曲折的经历,好像一部部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的小说。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就像水中的浮萍般无主、无助,随波逐流。可是,煤矿工人们用最纯朴的方式和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们,把孩子托付给他们,不知有多少顽劣孩童在他们的殷切教诲和人格魅力的熏陶下,渐渐长成知书达理的翩翩少年。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年代,让我们遇到这样一群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品格高尚、安贫乐道的老师们。

进入二十一世纪,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移交企业办社会的步伐已明显加快,也许不会很久,子弟学校将完成它的使命,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后世子孙只能在档案资料中找到它的痕迹。

子弟学校,一个曾经多么温馨、亲切的名字!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又由盛到衰,有多少历史我们一起见证,有多少风雨我们一起走过,又有多少往事让我们一起含着泪水欢笑!

               

                    2006年6月25日
 
号码:224031
呢称:
粉黛佳人
等级:0
积分:347
主题:7
回复:89
注册:2006/8/12 21:21:10
发表:2006/8/13 16:00:24 第1楼
Re: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们

又有多少往事让我们一起含着泪水欢笑!
 
 本主题共有回复 1 个 本页: 1 -- 1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